中国人民的储蓄和支付经历了存折时代,存折与银行卡关联的一卡一折时代,也逐渐向“无折”时代发展。
据理财周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多家银行存折已经不能和银行卡关联,有些银行甚至已经不能新开存折账户。
现今,中国正处在由银行卡到电子银行过渡的时代,存折已成为历史。银行停止存折开户业务,网点工作人员热推银行卡和电子银行业务,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利益关系让存折逐渐淡出市场。
存折之殇,对于习惯用存折的客户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部分银行停止存折开户
黎女士每个月都要往存折上存2000块钱给在上海上大学的儿子作生活费,黎女士的儿子在上海用银行卡取款,黎女士的存折和她儿子持的银行卡是同一个账户,都有存款、取款功能。
“我儿子上大学这几年,我都是这样给他生活费的。”正在中行深圳某网点排号往存折上存钱的黎女士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但黎女士这种存折绑定银行卡的“一卡一折”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理财周报记者调查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内的深圳12家银行网点,只有光大银行深圳上步支行一家网点尚可以办银行卡时关联存折,其他包括工行、招行、平安银行、中信在内的11家银行网点均不能办“一卡一折”的存折开户。
记者在深圳各银行网点调查发现,只要客户要求办存折开户,各银行还是可以办的。其中存折分为活期存折和定期存折,大部分银行均可以办理,只有招行市民中心支行只办活期存折业务,不能办定期存折开户。
据成都当地媒体报道,活期存折“一折难求”,多数银行不能办理活期存折开户,建行、农行、中行等10家网点有7家不能办理活期存折开户。理财周报记者致电成都的银行网点,4家有3家不能办理活期存折。
据了解,虽然很多银行均不能办理存折开户,但以前办的存折或“一卡一折”账户业务都能正常受理。
记者在调查存折开户的过程中,银行网点工作人员几乎都在向记者推荐银行卡。
招行市民中心支行工作人员表示,存折的所有功能银行卡都有,银行卡不仅可以随时到ATM机进行存取款业务,还可进行网上购物和转账,现在还有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的功能,而这些银行卡的功能存折都不具备。
“现在已经没什么人办开存折了,存折开户的几乎没有了,存折业务也很少,有时两三天都很难受理一笔存折业务。很多原来"一卡一折"的客户,现在也基本上只用银行卡了。”建行深圳国会大厦支行工作人员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而据相关媒体报道,目前存折渠道业务占比为20%左右,部分银行网点存折业务仅占10%,有些网点甚至只有5%左右。
存折为何淡出?
存折正在逐渐淡出市场。
存折业务越来越少,银行主推银行卡业务,其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
“技术创新,时代在进步嘛。”这是中行银行卡业务工作人员邹先生的第一反应,“存折太不方便了,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做到无卡支付和存取款了,从便捷性角度来讲,存折早该淘汰了。现在用存折的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老人,老人普及电子化还是比较困难,他们还是习惯用存折。”
从功能和便捷来讲,存折确实早已被银行卡取代。
“存折使用有时间限制,必须在银行工作期间在柜台使用,银行卡则可以24小时使用;存折有对账功能,银行卡只要配上对账簿,在自助终端同样可以使用对账功能;存折的磁条容易磨损,银行卡则不然;存折不能异地使用,银行卡出国都可以使用。”工行某工作人员表示。
据了解,目前中国银行业为控制成本,柜台业务量正在下降,转而由电子渠道取代。最新数据显示,工行、中行等大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约为柜台业务的两倍,招行个人业务柜台业务仅占14.62%。
某银行业分析师则表示,“银行卡是银行业务的一个平台,可以为银行创造大量的中间业务收入。”
记者调查发现,银行卡每年有10元的年费,开卡收5元工本费,而这些存折都是免费的。
据上市银行的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达到3204亿元,同比增长44.5%,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同比继续上升;以交行为例,前三季度银行卡年费及手续费收入为49.58亿(2010年末仅为36.81亿),占手续费佣金收入总额的32.96%。
如此,就不难理解银行工作人员向前往办理存折开户的记者热推银行卡了。
存折之殇:一段历史的承载
现在是银行卡的时代,甚至是无卡时代。
早在2009年,上海便已出现由立佰趣与各家银行合作推出的指纹支付,开通银行包括工行、建行、交行、招行、光大等。
从技术角度来讲,很多人认为存折早应该被淘汰;另一方面从需求来讲,存折还有它存在的空间。
中行银行卡业务工作人员邹先生表示,“短期来看,存折还是不会消失,存折还有一大批老年人"粉丝",很多人也习惯用存折做定期存款。”
“拿着存折上吊,舍才不舍命。”时代和技术都在进步,尽管存折已被时代抛在身后,但是作为时代的见证,存折承载着一段历史,在一代人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尤其是对老人来讲,还是存折习惯。
“虽然用存折的人越来越少,但从提供服务上来讲,银行还是应该给有存折业务需求的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招行深圳某支行排队办理业务的客户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