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理财市场迅速扩张,商业银行误导销售的现象也是愈演愈烈。银率网发布的《2011年度360°银行评测报告》显示,24.79%的用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有过被误导的经历。
从误导现象发生的原因来看,银行业务人员出于业绩考核及自身利益的考虑,夸大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仍为误导现象的痼疾,占比16.67%,排在首位;其次是由于银行业务人员不专业导致的误导,占比15.56%。银行驻点保险人员误导客户、收费情况不如实告知、将保险当做理财产品销售也是产生误导销售的重要原因。
在“忽悠”客户的银行中,大型商业银行的误导率最高,达16.26%,与2010年基本持平;外资银行误导率降至15.58%,较2010年的17.57%降低了1.99个百分点,这是因为2011年外资银行高收益理财产品种类减少,而以中等风险理财产品为主,且年内外资银行销售行为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规范;股份制银行的误导现象明显好转,误导率比2010年明显减少了4.15个百分点至8.65%;城商行误导率减少了2.17个百分点至6.99%。
银率网相关人士指出,各年龄阶段人群被误导的比例有所不同,31-40岁的投资者被误导的比率最高,这是和不同阶段人群的经济实力以及相匹配的金融知识密切相关的。因此,要降低银行误导率需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要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其次是需要为银行用户普及更多的金融知识,使用户在购买产品时能够真正根据自身需要正确选择。
此外,在调查中,理财产品说明书晦涩、信息不全等问题首次被提及。银率网上述负责人认为,这反映出投资者开始关注理财产品书面文本的规范性,是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理性化、成熟化的表现。由于普通投资者缺少专业知识,说明书应该尽量简洁、准确,表述应全面、清晰。
据《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