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赵戈/摄 |
走进“中国碧玉之都”新疆玛纳斯县,绿莹莹、温润润的碧玉和玉雕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刘宏在他的石头堆里摸摸这个,看看那个,那神情,就像个拥有心爱玩具的孩子一样痴迷和开心。
36岁的刘宏是玛纳斯县碧玉奇石商会副会长。其实,在玛纳斯县,刘宏做的时间最长的职业是厨师,这是个与碧玉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还在餐厅当厨师时,我就‘不务正业’喜欢上了碧玉,每天餐厅挣的一点钱,我都拿去买石头了,有时餐厅甚至都不敢多进东西,因为钱周转不开。渐渐地,许多来吃饭的客人都知道我喜欢石头,捡到了好石头都拿来给我看,一些农牧民在野外捡到了石头,也会来找我。慢慢地,我的餐厅里到处都是石头,客人来了都没处下脚了。”
位于天山北坡的新疆玛纳斯县历史上就有“金玉之乡”的美称,这里盛产碧玉。玛纳斯碧玉光泽良好、质地细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用玛纳斯碧玉雕琢而成的“聚珍图”等玉雕作品,被定为国宝。近年来,玛纳斯县倾力打造“中国碧玉之都”,连续举办碧玉文化旅游节,围绕碧玉奇石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文化活动,碧玉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浓浓的地域氛围和碧玉细腻莹润的品质,让刘宏不能自拔,他说:“如果在玛纳斯不经营碧玉产业,就像哈密人不经营大枣和甜瓜、吐鲁番人不经营葡萄一样可惜。”2007年,已经30出头的刘宏在餐厅生意红红火火的时候关门大吉,开始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碧玉产业中。
真正入行后,刘宏品尝到了收玉的艰辛。古语说“美玉藏深山”,为了收到一块好碧玉籽料,刘宏往往要深入到人迹罕至的天山坡地和沟壑,或沿着河流上游跋山涉水,或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寻访。几年下来,在玛纳斯河沿岸与天山北坡放牧的哈萨克族牧民几乎都成了刘宏的老熟人和好朋友,在游牧过程中看到好石头就拾起来给他打电话,有的牧民甚至骑着马下山来找他,请他上山去看石头。
有一次,刘宏来到距离县城80多公里外的一个牧业村里捡石头,他转遍了所有河沟都没有收获,随身带的干馕也吃光了,渴了只能喝点河水。这时候,一个骑马放羊的牧民正好路过,他告诉刘宏牧民木拉提捡到了几块好石头。刘宏一听立刻来了精神,他又爬了10多公里山路来到木拉提家。木拉提的毡房地下堆了大大小小20多块石头,其中一块略带红皮的石头,让早已疲惫不堪的刘宏一下兴奋起来。
收玉也是要讲缘分的。刘宏蹲在地下反复抚摸着这块石头,越看越喜欢。这时,木拉提说话了,他告诉刘宏这块石头不单独卖,必须要把毡房里堆的所有石头都收走,他才会卖这块碧玉籽料。刘宏反复摩挲着这块石头,怎么也舍不下这块稀有的红皮碧玉籽料。最后,他一咬牙买下了木拉提家总计500多公斤的石头,又费尽周折把它们从山里运回县城。
2009年,刘宏将这块红皮碧玉籽料运到扬州,根据这块玉石的结构、形状、玉被设计雕刻成了一件造型生动的《深山会友》。这件玉雕面世后,多次获得新疆各类玉石大赛奖项。一些玉石收藏家也因此慕名而来,想要出高价收购这件作品,一时间,这件不足30公斤的碧玉作品,被炒到了200多万元。但刘宏却说:“我喜欢这块石头,和它有缘,不论钱多钱少,我都不会卖的。”
如今,刘宏收藏的碧玉原石有几十吨之多,他所经营的“玛河玉都”已经成为一个集碧玉原石收集、销售、设计、雕刻、批发、零售为一体的碧玉生产、销售龙头企业,被当地政府定为“玉石定点采购单位”。
2010年,“玛河玉都”的年销售额达1600多万元,刘宏也被玛纳斯县所在的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授予“青年创业之星”称号,他还成为“自治区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个人”。厨师刘宏因石结下的碧玉情缘,也愈加绵长深厚,他专门从内地高薪聘请琢玉人才,开始对玛纳斯碧玉进行设计、研发和雕刻,使玛纳斯碧玉的雕刻加工走出新疆,雕刻的题材从传统走向流行时尚,走出了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