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银行理财异化 一个月内期限产品被叫停
2011-11-17   作者:郑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字号

    时近年终,资金紧张,揽存大战一触即发,超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本被银行寄望作为“利器”使用,但日前被银监会叫停。
  11月16日,多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对本报透露,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要求,原则上不允许发行一个月及其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银监会担心,银行过度依赖短期理财产品揽存,造成存款在月初、月中、月末大幅震荡,诱发流动性风险。
  不过,多位银行理财业务条线人士表示,市场对现金管理类产品存在巨大的需求,接下来,银行可能的应对之举是将同一系列的短期理财产品进行合并,形成一个大的、可供客户自由申购赎回的开放式产品。

  叫停超短期理财产品

  叫停超短期理财产品,乃应对银行理财异化为存款工具的监管之策。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理财业务从2005年以来快速发展,是金融脱媒加剧,利率市场化预演的产物,其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当前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在资金投向上,主要投向信贷资产,沦为“第二信贷部”;二是运作过程不够公开透明,过度透支了银行信用。
  IMF近日发布了针对中国金融部门的FSAP报告,报告所列举的短期风险就包括“影子银行和表外活动导致银行脱媒现象加剧”。一位银行业高管认为:“银行理财规模膨胀,存款加速流出银行表内,必然对银行体系带来冲击,但这也是无法遏制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如何减轻存款流失、金融资产重构对银行体系的冲击,引导银行理财回归真正的资产管理,是银监会新任主席尚福林面临的一大课题。
  不过,这显然也不是银监会能够独自解决的,叫停超短期理财产品,也只是“治标”之策。当前银行理财出现的“异化”现象,短期来看,与货币政策制定部门过度使用数量型收缩工具,拒不采用价格型工具密切相关。长期来看,则是利率市场化阻滞,居民可投资渠道过于狭窄的产物。

  银行罹患“理财强迫症”

  今年以来,CPI高位运行,负利率状态持续,对公和个人存款加速流出银行表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同时,存款准备金率一再上调,银行流动性紧张,为了维持存款规模,狂发理财产品。
  一时间,从国有大行到股份制行,从城商行到农信社,其网点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出的都是发行理财产品的信息。
  银行此举,也颇为无奈,一些支行行长总结:“发理财伤存款,不发理财,存款全搬家,不仅肉吃不到,连汤都没口喝。”
  银行集体患上“理财强迫症”,结果是存款大起大落,极不稳定。“一般而言,月初要用理财产品把客户的钱维持住,到月末则要想办法把钱从理财赶出来,拼命往存款倒。”一位股份制行零售部人士表示。
  这种“左右手互搏”通过理财产品期限的精准设计来实现。比如,让理财产品在月末前一两天到期,客户的钱不可能马上取走,就“滞留”为存款;或者在月末发行理财产品,次月初成立,申购期的资金也形成存款。
  部分银行甚至发行1天、2天的理财产品,此类产品往往并无真实投资,实际收益率也无从测算,纯粹为了拉存款。
  今年6月末,这种现象表现得较为普遍。业内人士认为,尚福林要求原则上不允许发行一个月及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正是为了防止此类现象在年底重新抬头。“让银行提早断了这个念想,才会提前预警,早作预案。”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
  按照惯例,12月份银行体系流动性会较为紧张,银行为了年报好看,往往会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增加存款规模。“激进”的手段是直接买存款,相对“温和”的做法则是借银行理财。
  但银行存款的“虚增”和大起大落,会给资产负债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极易诱发流动性风险。“巴塞尔协议Ⅲ”大大强化了对流动性指标的要求,强调融资来源的稳定性,银监会已经在实施日均存贷比考核。如果银行过度依赖理财产品拉存款,无疑与这一方向背离。

   开放式产品将成替代品?

  银监会叫停一个月以下期限理财产品,给银行理财业务带来较大挑战。银行理财产品之所以受青睐,其优势之一正在于期限短,收益率又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是很好的现金管理工具。
  一位银行理财业务人士表示,银行的应对之举可能是归并同一系列的理财产品,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开放式理财产品,类似于工商银行的“灵通快线”。
  比如,建设银行的利得盈债券型系列,以往常常发行3天、7天、14天的产品。现在不能发行低于一个月的产品了,要想保持流动性强的优势,可以将整个系列改造为一只开放式的理财产品,不再按期次发行,而是准许客户随时申购赎回,按实际理财期限计算收益率。
  银监会9月30日发文,限期各家银行在一个月内清理“资金池-资产池”业务,实现每一个理财产品能够对应特定的资产组合。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此项工作实际上难以完成,银行的做法正是合并同系列的理财产品为一只理财产品。
  但是,运作开放式理财产品并不容易。在现行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模式下,总行资产管理部门(或金融市场部、投行部、资金部)的利益和分支行的利益不完全一致,资产管理部门的诉求是做大理财业务,而支行首要考虑的是存款。
  因而,开放式理财产品在月末、季末、年末往往会遭遇巨额赎回。支行的客户经理为了完成存款任务,往往会拿出自己应得的佣金,补贴给客户,让客户赎回理财产品,形成存款。
  集中的巨额赎回,将给投资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一只开放式的理财产品除了配置约30%高流动性的央票、国债、高信用等级企业债等,剩下的往往配置集合资金信托产品、信贷资产、信托贷款等长期资产。巨额赎回将迫使投资经理大量变卖资产,在流动性紧张之时,打压债券市场,也大大降低了整个资产组合的收益率。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提前还贷鲜见 合理理财胜过还贷 2011-11-16
· 美元理财收益率日趋走高更惹眼 2011-11-16
· 汇率挂钩产品频落马 理财走短线 2011-11-16
· 11月中旬市场难见1月以下理财品 2011-11-16
· 买理财产品要看通胀“脸色” 2011-11-15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