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品发行爆棚 利率市场化待解
2011-10-17   作者:石贝贝 李丹丹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嘉宾

    中国银行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 宗良
    汇丰银行(中国)零售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副总监 李峰
    花旗银行(中国)副行长、花旗中国金融市场部总经理 胡盛华
    花旗银行(中国)零售银行产品部主管 王颖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持续热销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内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快速膨胀、投资收益率持续高企,与偏紧的货币政策、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共同摆在了金融市场参与者和决策者的面前。
    高息理财产品的大规模发行,正在挑战我国银行存贷款利率半管制的局面,另一方面随着银行脱媒情况的加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那么,在此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是否已做足了准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到的“病号型竞争”问题如何化解?商业银行该怎样继续推进将依赖息差收入转向依赖中间业务的业务转型?本期圆桌将邀请专家与我们深入探讨。

    理财供需两旺

    上海证券报:今年以来,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热情高涨。您觉得造成理财产品热卖的原因是什么?
    宗良:近期,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同时存款数量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出现了存款减少的情形。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作为理财产品供应方——银行拥有强烈的销售动力。今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银行资产负债两方面都面临较大压力,贷存比普遍上升,可贷资金明显减少,同时息差收入增长也受到抑制,有些理财产品又属于银行表外资产而非表内资产,可以少受甚至不受银监部门的监管。为增强竞争力、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有动力去发展理财产品。
    二是作为产品需求方——投资者购买意愿强烈。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追捧既可以取得更高的利息收益,又能在通胀高企和其他投资产品匮乏的情况下找到较好的投资渠道。近期以来,我国物价水平增速较高,出于保值增值的考虑,投资于能够提供较高利率的理财产品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由此可见,理财产品的热卖只是具体表现,在我国银行存贷款利率尚未市场化、投资渠道匮乏的情况下,资金追求高效益的必然结果。

    李峰:近几年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呈逐年攀升势头。理财产品热卖的原因主要还是由市场的供需因素来决定的。在负利率的背景下,居民迫切地希望将手中的资产保值增值。年初至今,环球市场的诸多事件也影响了股市收益率,使投资者风险偏好回落,资金需要寻求新的出口。于是,收益率较为稳定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受到了市场的追捧。与此同时,出于自身业务发展的需求考虑,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主动性也正在加强。
    虽然近十年来居民的理财意识在不断加强,但相比成熟市场,中国在理财市场的发展上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国内理财市场的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居民的风险防范意识仍需加强。很多消费者将理财片面地理解为投资,而忽略了保障的重要性。消费者在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的时候,更多地关注收益率,对产品本身潜在的风险以及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没有全面的认识。而从银行的角度看,通过强化销售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积极推进消费者教育,防范金融风险,也是银行需要承担的责任。
    其次,从今年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情况来看,主要以票据类和债券类挂钩的产品为主。商业银行需要考虑进一步加强产品开发能力,并注重金融创新,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此外,不少银行在开展理财业务时更多地注重单一产品的销售,而不是从客户整体的理财需求出发,提供全面的理财服务。这一点也是值得同业之间互相借鉴并不断提升的。
    王颖:首先,理财产品的热卖是市场发展趋向成熟,产品线更为丰富,客户对于理财更为了解的一个必然结果。花旗中国今年以来发行理财产品的步伐保持稳定,并没有明显上升。我们发行产品时,主要考虑客户需求,并结合本行研究团队的市场观点选择产品标的。
    从产品设计角度来讲,我们的结构性票据和结构性投资账户产品趋于发行100%保本产品,结构简单透明;而代客境外理财基金发行则趋于填补目前所没有的资产类别,希望提供客户更多的资产配置方案。我们强调的理财观念并非以单一的理财产品销售为目的,而应该是配置为主。客户不应只以追求高收益为单一目标,而应该考虑个人的投资期限、风险承受能力和现有的投资部位,定期进行资产配置。这样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理财方式。

    倒逼利率市场化?

    上海证券报:目前我国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仍受到限制,而愈来愈火的理财产品不仅在冲击存款利率的上限,同时也推动了银行“脱媒化”。您觉得理财产品的火爆发展是否会倒逼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宗良:理财产品和银行存款是投资者资金的两个去向:一个是比较市场化得,收益率较高;另一个是有限制的,收益率相对较低。其直接结果必然是此消彼长,投资者将资金从银行存款转移到理财产品中去,从而造成银行存款的大量减少和理财产品的畅销。
    理财产品的畅销直接源于其相对普通存款利率的较高收益率,目前不少银行理财产品的定价是参照Shibor利率确定的,普遍高于存款利率,应该说是存款资金的真实价格,这实际上冲击了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有些通过理财渠道取得的资金也会相应冲击贷款下限,只是规模很小而已。
    因此,目前情况下,部分存款转移出去投资具有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是一种比较正常的行为,并且由于理财市场冲击了存款上限和贷款下限,事实上对利率市场化进程形成了巨大压力。
    王颖:我国的现行利率政策是在有监管的条件下银行有一定的浮动。利率市场中利率变化的主要缘由在于市场对于资金的需求,理财产品则是个人理财需求的一个体现。从银行角度讲,还是应该从客户需求和市场状况来发行产品,而并非靠高收益来吸引客户。

    高息揽储之惑

    上海证券报:央行行长周小川曾经说过,我国一些金融机构在出现问题时,往往通过高息揽储或发行一些高收益产品获取资金,以掩盖资产负债表出现的问题,这种“病号型竞争”会扰乱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正常的竞争秩序。而今年,这种情况确有不少。您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其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胡盛华:中国的货币政策受多种因素影响。对贷款规模的控制,使得过多的流动性和过低的利率也不会使经济马上过热失控,所以中国经济直到最近一直存在过低利率和过多流动性的现象。但过多流动性和过低的利率,又会导致贷款总需求不断膨胀,并千方百计地回避央行的控制。利率越低,贷款需求越强,回避央行控制的利润就越高,动机就越强。银行形形色色的理财产品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日益壮大的。而当央行开始调高存款准备金时,一些银行只能通过高息揽储来解燃眉之急。所谓高息,也只是相对过低的存款政策利率而言,不是对市场能接受的利率而言。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治标,也可以治本。治标,就是打击违规银行,对理财产品、高息揽储进行清理整顿。这在中短期可以达到效果,对产生这些行为的环境和动机,却无法予以彻底的解决。治本,就是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使央行能通过利率这一杠杆有效地控制对贷款的需求和对存款的供应,从而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理财产品、高息揽储反映了利率市场化的必要。但对其进程的影响,更重要地取决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利率市场化势必对现行金融系统产生强大的冲击。但不改革,问题势必越积越大,有可能变成积重难返。所以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政府经济改革的勇气和决心。
    宗良:应该说个别情况下,确实存在上述状况。当银行面临竞争或贷存比等压力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比较愿意承受高息取得资金。当银行面临信贷规模约束的情况下,也愿意通过一些理财调整资产结构。不仅如此,理财产品还是银行创新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商业银行普遍重视该业务的发展,不能完全理解为“病号型竞争”的现象,只有其中一些违规行为才对市场的正常秩序会有负面影响。应该说,随着银监会相关监管要求的逐步落实,上述情况已经明显好转。

    潜修内功应对挑战

    上海证券报:利率市场化需要商业银行行为的市场化,其盈利模式要从目前主要依赖息差转变为依赖中间业务收入。除了理财产品之外,您觉得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转型准备得如何?尚需哪些改进?
    胡盛华: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行为市场化,其盈利模式可以主要依赖息差,同时也依赖中间收入。当然后者的比重会大大增加。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最大的挑战,一是风控,二是效率,三是创新。
    首先风控。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利差收入会降低,而利率波动会大大增加,利率风险产生的损益就会相对凸显。没有有效的风险管理,银行业务无法顺利开展。其次效率。利差收入降低以后,一定有必要增加效率,提高员工质量,提高办事效率,以达到预期的盈利目标。第三创新。利差收入降低以后,必须通过新产品新服务增加新的收入来源。而利率市场化后的金融市场会成为创新的热土。没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市场和竞争对手远远地抛在后面。
    李峰:利率市场化将对银行资金管理、客户管理、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银行需要在这些方面尽快完善。此外,从盈利模式来看,虽然目前商业银行仍主要依赖息差,未来,银行将进一步提升非利息收入,使其和息差收入形成一个健康的比例。 这将需要银行在产品创新、渠道建设、客户关系和风险管理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宗良:利率市场化将给商业银行带来一些发展机遇,具体表现为:促使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促使商业银行提高自主定价水平、增加存贷款收益;促使商业银行主动管理资产负债。当然,利率市场化也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挑战,如利率放开导致的竞争加剧使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缩小,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频繁波动使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骤然增加。
    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最主要的金融中介,必须正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并从自身的情况出发,积极应对,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减少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占主导地位中间业务的发展比较有限。中间业务的发展将为银行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从而使银行改变单纯依靠大资金量获取贷款利息收入的局面,增加银行经营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国外银行中间业务占比较高,不少银行都在50%以上,但也应看到,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范围与国外商业银行还存在一些不可比的成分,直接相比存在较大偏差。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依赖于中间业务品种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根据国家逐步放宽综合经营限制的趋势,稳步扩大中间业务范围,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代客理财、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适应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需要,深化相关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提高收益水平。未来产品的研发将更加重要,商业银行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研究市场消费心理,分析市场发展趋势,将西方商业银行中先进的创新工具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开发出符合中国消费特点的中间业务种类。
    二是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高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虽然目前主要利率风险在我国均已出现,但是,由于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信用风险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利率风险管理在国内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中仍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商业银行的基层行表现得较为突出。同时由于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不发达,也使银行缺乏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手段。因此,对商业银行而言,除了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外,还要关注利率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商业银行应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具体要求,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采用各种科学方法动态衡量利率风险,及时调整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规模,提高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
    三是逐步提高商业银行定价能力,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需要拥有一套可操作性的资金定价体系。利率市场化使贷款利率成为贷款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若贷款定价过高,在贷款市场中将处于劣势甚至失去市场,反之则可能使竞争到的贷款业务无利可图甚至亏损。因此,借鉴外国银行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迫切需要。商业银行应完善利率定价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包含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市场流动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等各种变量在内的内部资金定价系统,在市场基准利率基础上参照合理的成本收益方法确定本行的基准利率水平,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客户让利幅度、产品收益相关性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确定价格水平,减少价格和风险不匹配带来的损失。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黄金周”百姓投资首选理财产品 2011-10-10
· 9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超2000款 2011-10-10
· 银监会建立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制度 2011-10-10
· 在售银行理财产品[2011-09-30] 2011-09-30
· 人休钱不休国庆理财产品扎堆上阵 2011-09-29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