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关证监会提出要建立、完善、推动社保体系建设,研究“中国版401k”计划的消息愈传愈勇,媒体、券商、市场也都对此表现了相当程度的追捧。不少人认为,中国版“401K”若能推出,将实现养老体系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不但能为A股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和活力,更有助于将之转变为一个真正的价值市场,中国股市长期牛市可期。不过,也有人认为,目前的中国股市是个“圈钱市”,重融资轻回报,养老金又不是“救市钱”,怎能轻率用来托市。
专家认为,短期内“中国版401k”的税收优惠政策难以推出,这是造成其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即便推出,若是没有其他领域的配套改革以及制度层面的设计,也很难产生像美国一样的效果。
7年成长 举步维艰
一段时间以来,伴随着股市的震荡反复,各种各样“中国版401K”计划即将实施的说法频频传出;9月初,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关于“证监会正与相关部委协调,继续推动‘中国401K’相关政策的制定”的表态,更是引爆了舆论的空前热情,掀起新一轮炒作的浪潮。不过,业内专家却指出,“中国版401K”——即企业年金,其实早在2004年就已诞生。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介绍,企业年金的前身是建立于1991年的企业补充养老制度,至今已有整整20年的历史;2004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20号和23号令,将其投资运营模式做了较为彻底地改造,采取了DC型信托制的模式,其基本要义、制度框架、投资模式等,均与美国的401k相差无几。也就是说,2004年是“中国版401k”的“元年”,许多人曾对它寄予厚望,甚至将它视为构建多层次国民养老体系的关键所在。
不过,7年多过去了,企业年金的发展却是明显辜负了人们的一片苦心:
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10家银行托管的企业年金累计余额只有2809亿元,当初预想的1万亿元规模相去甚远;
从占GDP比重看,中国企业年金基金占GDP不到1%,美国是68%,OECD34个成员国平均水平是68%,澳大利亚是82%;
从占资本市场比重看,企业年金基金占中国资本市场份额远远小于1%,而很多发达国家平均已超过30%,甚至40%;
从就业人口的参与率看,中国的就业人口参与率不到1%,而美国(16-64岁,下同)将近50%,加拿大超过50%,英国超过60%,就连新兴市场捷克也已达到22%,斯洛伐克为48%;
从替代率来看,企业年金在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者中的平均替代率远远不到1%,甚至小得可以忽略不计,但OECD国家的平均替代率为9%,英国和美国则将近40%。
托起A股一片天?
既非新生事物,发展又差强人意,却为何屡受追捧?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的“401K”计划鼓励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并交由专业者投资,有人认为这直接导致了美国股市20年左右的大牛市行情。正如祁斌所言,自1984年到2008年的24年间,美国个人养老账户余额与道琼斯指数对应的相关系数高达98%,两者实现了非常好的良性互动。
于是乎,有人提议,既然我们师从美国,那不如学习得更彻底一点。虽然,企业年金还待字闺中、规模娇小,即使以2011年的新规——投资股票市场不超过30%的上限来计算,最多可以直接入市的规模不过800多亿元,无法起到“救市钱”的作用。不过,如果将“中国版401K”计划放大到整个国民养老体系,包括社保五险资金、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甚至保险资金全部在内的话,那就是任谁也不敢小觑的超级资本大鳄了。
中金公司分析员汪超仅以2009年以来的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这两项的资金量推测,按西方国家普遍的50%左右入市比例计算,“中国版401K”每年至少可为A股市场提供2000亿—3000亿元的增量资金,约为目前A股市场可入市资金的1/4—1/3,能有效解决A股市场的资金压力。
更有人表示,“中国版401K”或许可以改变目前我国A股以短线投资为主,缺乏真正的长期投资者的现状。兴业证券资产管理分公司副总监李劲松认为,“401K”计划对于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在于,更注重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因为投资期限是10年甚至20年,这会使得投资方更注重投资标的公司的质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股市的换手率很高,“401K”计划出来后换手率就低了下来。
“养命钱”不是“救市钱”
当然,也有很多人持不同意见,在他们看来,虽然“401K”的成熟繁荣与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成长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但养老基金的定义应该是“养老钱”,不是“救市钱”。
投资专家皮海洲表示,中国版“401K”计划不是A股市场的救命符。这一计划是空中楼阁,即便推出,也是对老百姓养命钱不负责任的表现。他认为,目前的中国股市是个“圈钱市”,重融资轻回报。股市不是投资者财富增值的场合,而是吞食投资者财富的“老虎机”,七亏二平一盈,这是中国股市投资者的投资定律。这样的股市,养老金和企业年金应该远离。财经作家苏渝也认为中国股市牛短熊长,养老金和保险资金是否应该进入股市值得商榷。他指出,从一个长周期看美国股市是振荡向上,进入资产可增值,中国股市则长期低迷,进入资产可能贬值。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在世界上一枝独秀,股指至却从危机前高点下跌了55%,而金融危机发源地和重灾区以及其他金砖国家,却纷纷创出危机前的新高。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可谓全球第一,股市表现却是倒数第一,九成投资者巨额亏损,甚至连公募基金,保险基金,QFII都无一幸免,洞大难填。再把养老金和保险资金投进去,风险不言而喻。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推出“中国版401K”计划,不会改变中国股市圈钱、内幕交易等顽疾。中国股市缺的不是资金,是信心与诚信。当一个市场的基础不牢固,任何推出大规模资金的计划,都只能转化为短期概念炒作,而非市场健康发展的根基。
专家表示,“401k”不是用来托市的,也不是用来为资本市场注血的,更不是用于促进发展国民经济的。建立养老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建立国民福祉,使退休收入多元化和稳定化。即使“401K”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为美国资本市场托底泄洪的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只有当资本市场完善了,“401K”才有发展的良好空间。还以美国为例,在其推行“401k”计划时,市场上就已经存在很多长期投资的资金,这才使得“401k”计划一经推出获得极大成功,不仅计划本身得以良性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美国整体的股市和经济的发展。可以说,一个相对完善且健康的资本市场,是美国“401k”计划得以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中国在资本市场本身尚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如果着急上马“中国版401K”,不但本末倒置,而且很可能危及“养命钱”的安全。
税优政策多年“难产”
专家指出,虽然目前似乎利用“401K”来救市托市已经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但实际上,如何发展现有的企业年金制度、完善国民养老体系才是最为关键的事情。这既关系每一个人退休后老年生活的体面与尊严,更有助于我国从出口向内需驱动型社会的转型升级。毕竟,只有健全高效的社保体系才能保障人们在消费时免除后顾之忧;而且,这也是我国在经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将经济增长成果逐步转化为国民福利的理性选择。
不过,“中国版401k”落地已有7年之久,为何一直不像其发源地美国的“原装”401k那样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呢?专家认为,部门博弈争议不息和税优政策迟迟未出是最重要的原因。
美国的“401K”计划,是税收政策先行,企业利用相应税收优惠条款普及养老金在后。韬睿惠悦中国投资咨询部副总经理毛晓佟指出,“在税收延迟缴付的优惠条件下,美国企业员工有了向养老金注资的动力。”
而“中国版401k”计划则是企业年金推行在前,个人税收优惠却未跟上。在2004年企业年金的20号令和23号令发出后,自下而上的、各行其是的各省地方性年金税优政策层出不穷。其中,最高的税优比例有的省份自定为12.5%,最低的省份是4%,最后才是2009年12月国税总局颁布的“694号函”最终确定的全国统一的5%税优政策(2008年财政部曾统一规定4%)。即使目前统一了企业单位部分的税优比例,但职工个人的缴费税优政策却始终没有出台,目前还是为“零”,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难以完全调动起来。
也正因为如此,在西方高度普及的企业年金计划,在我国却陷入“富人俱乐部”的怪圈。尤其是我国原本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已经不低,在此基础上如果再额外缴纳补充养老保险,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是比较大的负担。所以,年金发展的整体趋势越来越缓,目前已经设立年金制度的也多是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内的大型国企。年金市场难以得到释放,基金规模难以得到迅速扩大,广大职工的福祉难以真正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