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欧债危机再次恶化、欧央行可能重启债券购买计划、英央行准备启动QE2、瑞士央行干预汇率、美联储启动扭转操作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之下,美元由8月22日的历史最低位强势反弹,截至9月26日,美元指数最高达到78.89,创下8个月来新高,短短一个月内涨幅达6%左右。
决定美元走势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经济方面因素,也有政策、政治甚至军事方面的因素。
经济因素无疑是决定美元走势尤其是短期美元走势的最重要的原因。“广场协议”之所以签订、美国政府之所以力推“强势美元”政策、欧元之所以最终诞生,这些政治事件的背后实际上隐含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个经济利益就是国际铸币税。谁成为国际货币,谁就拥有向其他国家征收国际铸币税的权利。而当前这个国际主导货币就是美元。尽管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美元汇率经历两次大的起落,但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占比基本上始终维持在50%以上,在美元逐步走强时,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占比甚至达到70%左右。
既然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货币,判断美元走势尤其是中长期走势就不可忽视这一点。如果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趋于瓦解,美元还将继续延续2002年以来的疲软走势;而如果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还能够存续下去,美元将在经历了史上最长时期的贬值之后迎来大反转。从美国政府的政治立场来讲,美国政府明显不愿意拱手让出美元的国际主导货币地位,奥巴马政府的竞选纲领之一就是“强势美元”。
而决定美元走势的一些能够相对准确把握的经济因素却指向美元可能会逐步走强,比如美国的贸易收支变动情况、美国的财政收支变动情况、美联储的利率走势等。
美国政府不会放任美国财政赤字继续恶化,以致国际投资者对美元失去信心。事实上,美国政府已经开始努力削减财政赤字。为了兑现2009年年初提出的“四年内赤字减半”承诺,今年9月19日奥巴马政府公布了全新的财政赤字削减方案,包括未来十年增加1.5万亿美元的税收、削减国防开支、改革社保体系等。随着美国政府在财政赤字削减方面的努力逐步取得成效,美元没有理由在未来四到十年之内因为投资者担忧美国政府的偿还能力而继续疲软。
此外,即便美国贸易赤字进一步扩大,也不会妨碍美元的走强。事实上,美国政府正是通过贸易赤字向其他国家输出美元的,如果美国贸易赤字缩小反而意味着其他国家不再愿意通过向美国出口并持有美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贸易赤字是美元走强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作为本位货币的美元,美元贬值既不会有效增强美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也不会明显削弱国外出口产品在美国的竞争力。美国的历史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尽管自2002年以来美元经历了历史上最长时期的贬值周期,但美国的贸易赤字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再往前追溯,1995-2001年期间,尽管美元持续升值,但美国的贸易赤字尽管在扩大,但并不比美元贬值时期扩大的程度更大。
此外,美联储的低利率承诺反而可能因为刺激美国经济增长,而使得美元获得强有力支撑。历史经验也表明,受到预期等因素的影响,美元走势与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之间的关系是模糊的。1995-1999年期间,美联储总体不断降息,美元依然走强,因为投资者似乎预期到了1999-2001年的不断升息;而2004-2007年美联储不断加息,除了2004年年底和2005年年底-2006年上半年明显反弹之外,总体是走软的,因为投资者可能预期到了2007年之后会不断降息。当前阶段,由于联邦基金利率已经降到零利率附近,降无可降,投资者反而可能会预期未来美国利率只会上行,反而带动美元走强。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些迹象也表明,美元将迎来可持续的反弹或者说反转,“强势美元”时代将重新来临。
一是美元具有明显的避险需求特征,这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美元的国际主导地位的认可。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扩大化之后、2009年11月迪拜危机之后、2010年5月希腊危机之后,包括近期欧债危机再次恶化之后,美元都会迎来一波比较强势的反弹,这无疑说明国际投资者的“恋美元”情结。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如果美国经济恶化,其他经济体也会因为美国经济的恶化而受到打击,美元并不会因此而继续走低。
二是美国政策量化宽松转为扭转操作,而其他国家要么进一步量化宽松,要么紧缩到后期之后即将或者已经转为反向操作。与美国买入长期国债并卖出短期国债的扭转操作不同,欧央行准备重启债券购买计划向市场投放流动性,英国央行可能启动QE2,日本央行则因为大地震而持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则在经历了前期较为频繁的加息和提准之后,即将停止进一步紧缩步伐,巴西央行甚至已经采取降息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