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结束的欧盟财长非正式会议未对希腊的援助方案达成实质性进展,受此利空打击,欧元对美元迅速从1.39附近下挫至1.36左右。针对欧洲目前的困境,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建议对4400亿欧元的欧洲金融稳定工具进行杠杆化操作,以扩大资金释放规模,此举招致部分欧洲高官强烈批评。盖特纳此番表态一方面充分暴露了美国引祸欧洲的企图,另一方面也为大国博弈背景下外汇市场的走势提供了一丝暗示。 表面上看,盖特纳的建议似乎不无道理。毕竟指望希腊短期内有效压缩国债规模无异于天方夜谭,目前二级市场上希腊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升至20%以上,1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在100%上方,离开欧洲的援助资金基本上只有国家破产一条路可走。如果欧洲能够“爽快”地扩大资金注入规模,那么欧洲经济和社会治安的不稳定局势都可能好转。 但盖特纳的表态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欧洲拒绝为希腊立即提供援助资金的一个重要原因:希腊在出售国有资产上的拖延态度。作为援助希腊的必要条件之一,欧盟,特别是德国和法国,要求希腊必须逐步出售其市场估价在3000亿欧元左右的政府资产,其中包括港口、银行、电信公司等。 不可否认,德、法强烈要求希腊出售国有资产有自身的利益考虑,希腊危机实际上为德、法提供了一个低成本深度渗入希腊经济的绝佳条件。但是,要求希腊出售国有资产对债务危机的解决也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首先,财政支出缺乏约束是欧元区的普遍问题,单纯采取资金注入的方式缓解高负债国财政压力很容易诱发严重的道德风险。在排除希腊退出欧元区这一最终选项的前提下,以出售国有资产换取资金援助是债权国能够施加给希腊的最大压力。其次,希腊还扮演着欧债危机援助计划中的“试验品”角色。如果能够逼迫希腊在出售国有资产的痛苦中认清形势,进而采取切实措施改革财政,那么就可以对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施加足够的威胁,避免危机进一步恶化,从而逐步稳定欧洲局势。 实际上,要求受援国以私有化换取资金援助的做法,对美国而言可谓轻车熟路,因为这几乎是美国对所有曾向其求助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共同要求,而这次在希腊问题上,盖特纳却有意淡化了这一点,一味强调扩大援助资金规模,不能不说有些避重就轻。但从美国的长远利益着眼,他的建议无疑是意味深长的。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采取将坏账货币化的手段应对危机,导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急剧膨胀。这种手段虽然在短期内有效缓解了危机,但却严重威胁了美元的国际信誉。与美国相比,欧洲各国,特别是德国对货币化手段的运用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直至今日,欧洲央行在购买高负债国国债问题上也较为谨慎。假如欧债危机没能一举摧毁欧元,那么从长期看,美元的货币信誉将受到欧元的强劲挑战。 盖特纳的建议,通俗地讲就是尽一切手段扩大对高负债国的援助资金规模。然而欧洲问题的根源在于高福利政策的不可持续性,不采取强制手段进行结构性改革,盲目注入资金无异于饮鸩止渴,债务雪球将越滚越大,最终要么将欧洲央行彻底拖下水,要么欧元区彻底解散。由于欧元区各国均是货币一体化的受益者,放任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很小。而一旦欧洲央行全面介入,也就成了另一个美联储,美元也就彻底摆脱了欧元的长期威胁。 从数据上讲,无论是债务总规模,还是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欧元区的整体情况都要好于美国。也正因为如此,持续地打击欧元,不断将全球投资者注意力转移至欧洲是美国自保的上策。在这种大国博弈的大背景下,无论美国是否会再次大举量化宽松,欧元都很难走出目前的颓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