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掉银行理财产品的那层“皮”
2011-09-21   作者:夏心愉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字号

  2 外资银行篇:

  和中资银行的“资金池”业务有所不同,目前在国内发售的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基本为“股”类理财产品,多见形式为“结构化产品”和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代客境外理财产品。
  按照某外资银行产品开发部门高管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描述,不同于中资银行“资金池”产品的“假”理财,外资银行的这些产品是真正在帮客户进行海外投资,让客户的资金可以参与其本身无法触及的投资领域或品种,也真是因此,“有赌就有输”,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有可能到期获得高收益,但也可能出现零收益,甚至亏损。

  “基石”+“期权”

  “结构化产品”是目前外资银行发售的主流理财产品形式。
  什么是结构化产品?市场普遍将其解释为:“基于衍生产品或者衍生品交易方式的创新性金融工具”,其核心部分是期权定价模型(Black-Scholes-Merton Formula)。
  上述产品开发部门高管告诉本报,目前银行最常见“结构化产品”的产品结构,基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风险控制的“基石”,一部分是争取收益的“期权”。两者的占比分配取决于该产品对收益的预期以及对风险的承受程度。
  据他介绍,“基石”部分是指,银行将客户投资本金的相当一部分来作无风险投资或交易,产生一个固定的预期收益。比如目前银行较流行购买“零息债券”,即一种以贴现方式、不附息票发行的债券,而银行可于到期日时按面值一次性获得本利。
  除债券方式以外,“基石”部分也有其他操作途径。东亚银行(中国)财富管理部总经理陈柏轩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透露该行上半年以32%年化收益率到期的“如汇通系列1”产品的操作方式,其“基石”部分使用了美元利率掉期,在2008年初美元利率高位时交换期权,封住了一个固定收益。
  除了这些正规操作外,上述产品开发部门高管透露,有些银行在做“结构性产品”时,在“基石”部分利用市场资金面从紧进行放贷等非正规操作,以此争取更高的固定收益。
  “封住一个固定收益后,银行就可以拿风险资产的盘子去进行期权投资”,该高管举例,对于一款保本型产品,银行用85元购买了到期面值100元的零息债券,就意味着银行将有15元的期权投资配比。
  该高管进一步介绍,目前的期权投资有四大市场,俗称“四大金刚”,按风险从小到大排序,依次是利率市场、汇率市场、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其中,商品市场的黄金或原油ETF较为流行,市面上不少产品与之挂钩,以冲击高收益。
  “对冲部分的模型比较复杂,有看涨期权、看跌期权,甚至可以看波动幅度,模型上,可以设立一个限值、或一个区间。”该高管介绍。
  除了上述“结构性产品”,外资银行也推出了不少QDII产品。所不同的是,QDII产品不强制一个复杂的“基石”结构设计,因而其投资宽度较大,更完全地暴露于市场风险和收益之中。
  在目前的银行QDII产品市场上,海外基金的连结产品和结构性票据是两种最主要的产品形式。据了解,花旗、汇丰、东亚、渣打等银行正在销售一系列的海外基金连结产品,涵盖的基金品种包括富兰克林邓普顿、施罗德、贝莱德、百达、美盛等多家海外基金公司的几十只基金产品。
  以渣打银行上半年收益率最高的QDII产品QDSN10024I为例,渣打银行(中国)个人银行财富管理部高级投资经理冯博此前向本报记者透露,该产品挂钩的是美国石油指数基金(USO),在2011年1月21日当石油指数到某个高位区间时由产品预设机制促动自动终止,将收益率封在20%。

  双重风险

  外资银行发行的产品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市场。而“本身对市场风险有着一套控制体系的外资银行,现在正受到中资银行产品高收益率的倒逼”,上述产品开发部门高管表示。
  “风险和收益永远是匹配的”,该高管称,本来外资银行开发的低风险产品中,一般一到两年期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都在8%以下,但当中资银行通过“资金池”的办法把1月期的产品收益率都做到了5%以上,外资银行8%以下的产品已经不能让顾客满意。
  该高管同时表示,倒逼着外资银行开发更高收益率产品的因素,还有目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投资收益渠道,比如各种民间借贷。
  “外资银行本来就保守,不敢学中资银行游走于灰色地带”,该高管显得有点无奈,“当全球市场本来就不景气,争取高收益难度较大的时候,我们只能开发一些高风险产品以留住客户”。
  对于投资者对收益率的高期望,渣打个人银行业务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庞德明近日对媒体表示,中国市场尚在发展阶段,有特殊性,投资者对投资产品要求高回报率,但对风险性认识不够。一旦出现问题,投资者容易抱怨,中国的监管部门也会施加压力。
  庞德明指出,过去用户更多只考虑高回报率,如果综合考虑风险和收益,投资者希望的20%~30%的收益率不太现实,8%~10%的收益率也许更加合情合理。
  此外,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为了留住客户,外资银行做产品往往喜欢“顺周期”,什么好卖就卖什么,以满足客户的追涨心态,但事实上,当一个市场积聚泡沫之时,银行应该帮助客户回避,做逆势配置。“但银行如果这么做,其产品销量一定下降”。
  除了市场风险,外界有所不知的是,事实上,外资银行的产品还面临着另一重风险,即对手投行的信用风险。
  上述产品开发部门高管向本报透露,外资银行在选择产品的对冲对手时其实是有余地的,如果对手评级较高,即信用风险较弱,其要价也必然较高,产品的利润就会摊薄,因此,有些银行在受到市场倒逼后,就会选择评级靠后的对冲机构,这意味着,产品承受的对手信用风险就会增加。
  对于对手行的信用风险,本报记者在对陈柏轩的采访中获得了佐证。东亚银行在开发出高收益率的“如汇通系列1”之后,下半年不愿再次发行同类产品,其原因之一就是对“对手投行”信用风险的担忧,因此不如选择“避险”。


12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吸附资金太多 银行理财高收益“神话”终结 2011-09-19
· 9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或将反弹 2011-09-16
· 银行理财量价齐跌 发行量降超1成 2011-09-15
· 假日效应难觅 9月银行理财宜长不宜短 2011-09-15
· 在售银行理财产品[2011-09-09] 2011-09-09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