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楼市的数据,今天北京的秋季房展会,也值得大家认真关注,在这个展会上,很多开发商大规模推盘,在眼下楼市调控的关键时刻,今年的北京秋季房展会,开发商的房子究竟卖的怎样呢?购房者是否开始出手买房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记者在现场的报道。
记者在展会期间先后3次来到展馆内进行采访报道,除了第一天开幕时观众客流量相对比较大需要排队进馆,其余几次客流量都相对较少,根本不用排队,这和前两年房展会人满为患的场景有了鲜明的对比。展馆内外人员比较聚集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发放楼盘资料的销售人员,还经常会出现多名销售人员围追堵截一名顾客的现象。
(一堆销售人员围着1个顾客)七嘴八舌大致内容:我们的房子多少钱,现在去看马上发车……
为了争夺本来就不多的看房人,开发商下了很多功夫,除了精美的宣传册外,很多开发商都策划了各式各样抽奖活动,派发小礼品,还聘请大量专业的礼仪公司和演艺公司人员对项目进行宣传。
鸿坤罗纳河谷营销总监
吴艳:活动公关公司差不多每天在6万开钱左右,我们聘请了很多专业级的演员,然后结合着我们集团艺术联展的活动,总体的参展,包括布展,包括所有的物料准备和公关活动应该达到百万左右。
这家公司的展位在1号馆的1号展位,也就是整个展会中位置最好的展位,所有开销加上给展会的广告宣传费用已经超过了百万,而现在市场冷淡,开发商手中的资金都不充裕,这样的参展费用已经算是高投入。实际上,记者在展会内观察到,各家公司今年的展位布置都是特装展位,并且用上了很多高科技的展示手段,基本花费都在百万左右。
绿地启航社营销主管
饶洪涛:总的费用这块我还真是不太清楚。
记者:今年宣传册包括礼品等费用跟往年比有所增加吗?
饶洪涛:有所增加,对。
看的远比买的多 北京秋季房展“展虫当道”
开发商不愿意透露具体参展费用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在资金链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还拿出大笔费用来参展,也是想通过展会吸引更多的潜在顾客,对于开发商的精心策划,购房者到底买不买账呢?继续来看记者的报道。
记者在展会上了解到,虽然是北京秋季房展会,但在展会上总共190个参展项目中,北京的项目仅有35个,而且大多都是6环以外的项目,5环内的项目只有8个,并且均价都在4万以上,6环外的项目均价也都在1万2至1万5,总体价格还是偏高,并且打折力度也十分有限,北京项目中有一个楼盘的个别几套户型能达到92折,其余的项目折扣基本都在97
98折并且要一次性付全款才可以享受优惠,对于这样的折扣很多购房者也还是选择先来看看,继续持币观望。
购房者,只是说先进来看一看,看看整个是不是符合自己要求,如果要符合要求我会考虑,如果要是有些东西不像说的那么好,有可能我就不会去买了。
购房者,(价格)好像跟以前没什么太大差别,但是稍微有一点(优惠)觉得还是降的不是很高吧,我想观望。
某楼盘销售人员,我们是外地的(项目),就是北京客户在这边看一下,目前卖的还没有。
同时记者在展会上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选择继续观望不买房的观众很多,但展会上很多很多观众不仅不买房,也不是冲着了解楼市行情来的,这些人天天穿梭在各个展台之间索取宣传材料和礼品,每个身上都是大包小裹一身资料袋,有的甚至带着手推车来装资料,为的不是看,而是回去当废品卖钱,这些人也被业内人士戏称为“展虫”。根据展会主办方所提供的数据,在为期4天的展会期间供有13万7千多人次前来观展,但究竟有多少观众是为了买房而来的呢?
北京秋季房展会 海外项目“争蛋糕”
虽然在北京的这次房展会上,媒体记者、普通购房者,都带着看热闹的心态,在观察着眼下的楼市,但这次北京秋季展会上,还是有一个项目,吸引了很多的人关注,那就是展会上的海外房产项目,很多外国开发商这次加大了在北京的宣传力度,他们能不能在北京的市场上忽悠到消费者,分上一杯羹呢?我们再来看记者的报道。
记者
陈明曦,我现在就是在本次北京秋季房展会的现场,本次参展的海外项目总数达到了84个,要比去年的秋季房展会整整翻了一倍,53:24除了美国、加拿大、澳洲这些传统的热门国家以外,像保加利亚、克罗地亚以及泰国等地区都想通过本次房展会来吸引更多的中国客源。
记者在展会现场了解到,很多来自国外的参展商都是第一次参展,或者是参加过今年的春季房展会有过理想的交易额或订单意向,所以趁着中国房市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想再来中国市场继续掘金。
美国某房产项目经理
宝拉诺,卖出数百套,(我们想通过展会)卖出数百套房子,我们可以直卖给中国的朋友或者找人跟我们合作来销售。
泰国某项目销售经理
格兰德,在上次的春季房展会上我们就卖出了3栋别墅,所以本次秋季房展对我们也非常的重要。
记者了解到,本次参展海外房地产项目中,有很多价格都要比国内一些一线城市要低很多,有的一套别墅甚至只卖到60万元人民币,可以达到很多购房者的承受范围之内,而且近些年随着国内购房者购买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外地产商也选择来中国销售自己的产品,但海外地产业存在购置税、移民等诸多问题,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时也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