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续期5年的产品,成立不足一年便宣告“夭折”,面对低迷市场、投资者大量赎回的压力,中银国际中国红新股增强1号最终清盘。
未满八月夭折 新股难于“增强”
成立于今年1月19日、集合计划存续期为5年的中国红新股增强1号,因今年8月2日至8月29日期间,资产净值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亿元而被迫终止。截至6月30日,集合计划清算结束日单位净值为1.0130元。
本月6日,中银国际中国红新股增强1号正式发布了清算公告。公司公告表示,根据《中国红新股增强1号限额特定集合计划集合资产管理合同》和《中国红新股增强1号限额特定集合资产计划说明书》的有关规定,中国红新股增强1号限额特定集合资产计划已于2011年8月29日终止。清算公告显示,清算结束日该计划资产份额为8234.41万份,剩余财产为8341.43万元,扣除管理人业绩报酬后可分配资产为8332.77万元。
而事实上,8月2日,中银国际就曾发布过一则“关于中国红新股增强1号巨额退出情况的公告”。根据公告,在前一日,中国红新股增强1号开放日,该计划净退出申请份额为18032492.74份,超过上一日该集合计划总份额的10%。而根据相关资产管理合同和说明书约定,该比例被认为发生了巨额退出。
二季度以来,A股持续下跌,在通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减速的大背景下,沪深300指数、中小板指数分别下跌了5.56%和9.09%,创业板跌幅也高达16.11%。同时央行连续上调准备金导致了资金面的紧张,加上新股密集发行,整个市场处于极度悲观之中。
中银国际中国红新股增强1号投资主办人黄海表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新股申购收益率也持续低迷,因而产品在二季度采取了稳健的策略,对新股的申购非常谨慎,将大部分资金用于银行定存和回购。黄海还表示,随着新股定价水平的进一步下行,预计三季度新股申购将存在较好机会,不过他没能等到三季度结束。从二季度经营业绩表来看,4月1日至6月30日,该计划股票投资收益折损19万余元。而从其截至6月30日的投资组合来看,银行存款占总资产比例高达90.10%,而股票投资一栏为“零”。
中银国际中国红新股增强1号并非近期唯一被迫清盘的集合理财产品,此前的华泰紫金智富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也因资产净值缩水而遭遇清盘。8月初,成立不到1年的华泰紫金智富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由于投资者大量赎回、资产净值缩水近5成遭遇清盘。
市场低迷不济 逾半数产品破净值
截至发稿时,纳入Wind统计的239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有140只迄今累计单位净值低于1元,占比达58.58%;而在16只截至二季度末资产净值小于1.2亿元的产品中,亦有8只产品位于净值线以下,分别为华泰紫金龙大中华、国泰君安央企50、国信金理财限额特定1号、长江超越理财宝2号、齐鲁金泰山2号、国泰君安君享精品基金一号、平安稳健增值一期、国信金理财收益增强。
其中,今年2月份成立的QDII产品华泰紫金龙大中华最新的累计单位净值0.844元,其成立以来的总回报-15.6%,资产净值仅0.967亿元。根据其二季度资产管理报告显示,截止到2011年6月30日,该集合计划单位净值为0.9490元,当期净值增长率为-5.1%,集合计划单位累计净值为0.9490元,集合计划累计净值增长率为-5.1%。而到二季度末,其份额缩水9000多万份。
该集合产品的投资经理表示,大中华计划投资的主要市场香港及台湾市场二季度一度出现比较大的调整,香港市场更创出年内新低,到二季度末,市场跌势喘定,出现一定反弹。另外,二季度内,经向台湾有关方面申请,共获得了400万美元的证券投资额度,大中华计划使用了以上额度,对台湾市场进行了投资。而对于三季度的投资,投资经理表示香港、台湾股市将是一个震荡向上的走势。香港恒生指数波动区间预计为21000-24000点,台湾证交所综合指数的波动区间为8400-9500点。“大中华计划”将重点配置政策友好型行业如耐用消费品、娱乐(酒店)、基建、保险和台湾金融、民生等板块。
二季度八成产品缩水 持仓出现分歧
来自海通证券的统计显示,逾八成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在二季度遭遇缩水,其中债券型净赎回最多。截至二季度末,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总份额为1127.79亿份,较一季度末净赎回份额为84.33亿份,净赎回比例为7.48%。
从单只产品来看,全部171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80.11%的产品出现净赎回,仅有18只产品出现净申购。从各个券商来看,51家券商中仅有3家出现净申购,48家遭遇净赎回。从二季度末各券商旗下集合理财产品规模来看,中信证券虽然遭遇了最大份额的赎回,但是依然以154.79亿的总产品份额排名券商第一位。集合理财规模前十的券商产品总份额基本都在50亿份以上。
从仓位变化来看,券商资管在二季度亦是略显分歧。海通证券统计显示,二季度股混型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仓位由一季度末的62.04%下降至51.87%,降幅超过10个百分点,显示出券商资管6月末时对于后市的悲观预期。而主动增仓与主动减仓的产品基本各半,主动减仓的产品占总数的52.58%,主动增仓的产品占47.42%,大部分的产品仓位变动都在正负10个百分点以内。
基于对市场较为悲观的预期,二季度券商对属于周期性板块的金属、造纸、煤炭、机械等进行了减持,而对偏防御性的交运、医药、批发零售、纺织服装,以及低估值的金融保险进行了增持。二季度市场持续下跌,券商通过增加持股分散度意图控制风险,股混型产品的前十大重仓股持股集中度由一季度的36.10%下降到31.35%。从重仓股所在的行业来看,消费、金融行业占据主导地位。此外,海通证券分析师还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大幅增持股票中不乏大盘股,例如中国太保、中信证券、中国神华、中国建筑、大秦铁路等都属于大市值股票,大盘股估值低,相对风险释放较为充分,可能是券商增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