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不让炒了,股市也不景气,我正在琢磨要不要开始投资艺术品,现在玉石、珊瑚、书画涨得都很厉害。”在北京从商多年的温州商人郑先生对记者说,他身边的很多温州商人都在寻找新的投资方向。
今年上半年,理财市场最风光的当属艺术品和银行理财产品。但艺术品因为其投资门槛高和专业性较强,使得广大投资者望而却步;而银行理财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上问题,更因为其远高于银行定期存款的收益,使得更多的投资者取出存款,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为了迎合客户的投资需求,2010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呈爆发式增长,一举抢占了公募基金相关理财的龙头地位。201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8.5万亿元,超越2010年全年总量,而5年前,它的总规模仅在4000亿元左右。毫无疑问,银行理财正以井喷速度,在财富管理市场大肆吸金纳银。
不可否认,银行理财产品卖的就是收益。但在投资市场上,收益和风险总是对应的,在银行理财产品高收益的背后,我们也应理性地看到收益背后的风险。而在利益的诱惑下,众多违规操作频频闪现。银行理财产品风险正在逐步显现。
理财产品“短”加“快”
最新数据显示,仅8月13日至19日,国内31家商业银行共发行267款理财产品,较前一周增加42款。在发行的产品中,截至上半年,期限为1至3个月的占29.28%,期限在1个月以下的占32.8%,成为银行理财产品中发行量最大的品种。与往年相比,2011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突出特点在于“短”和“快”。
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证券市场表现低迷,缺乏吸金效应,促使民间资金纷纷离场转向风险较低、收益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眼下,存款准备金基数扩大,下半年银行或将考虑配置更多挂钩利率的理财产品,而该类产品收益率亦有望增加。
仅仅半年的时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和募集资金就超过去年全年的总量,这正好弥补了今年房贷变化和加息政策给银行带来的资金缺口,尤其是在央行把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提高到史上最高的21.5%之后,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突飞猛进,让各家银行多了一个揽储和高息放贷的“后门”。
理财产品短期化也透露出商业银行大多还在走粗放型经营的老路,用贷款拉动存款的方式使存款疲于奔命。在存贷比考核由时点考核过渡到日均考核的情况下,中小银行粗放型的经营模式经受着重重考验。尽管总体来看,上半年中小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远不敌国有大型银行,但在特殊时点上,中小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期限短趋势更为明显,且利率高,年化利率甚至超过贷款利率。
另类理财风起云涌
银行理财产品除了出现“短”与“快”的特点之外,艺术品基金、红酒理财、普洱茶理财等另类投资品、另类产品的大量上市,也给银行打开了了吸金的“大门”。这些理财产品穿着“华丽的外衣”,引来了许多高端客户的浓厚兴趣和热烈追捧。
今年以来,建行推出了艺术品投资类人民币理财产品,中行推出了投资葡萄酒的理财产品,工行近日也推出了投资普洱茶的理财产品。银行推出此类理财产品的高涨热情,折射出了银行高端客户对另类投资品种的热烈追捧。
据了解,银行在推出葡萄酒理财产品时引入了“期酒”的概念。所谓“期酒”理财产品,是指在葡萄酒尚处于窖藏期时,以理财产品的方式向投资者发售。当葡萄酒成熟装瓶后,投资者可根据需要,选择直接提酒或到期赎回资金。
而普洱茶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为一年,和葡萄酒理财产品的投资模式差不多。投资者可以选择以实物方式或现金方式获得收益。
据介绍,这两款另类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均为7%,相当于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两倍。
不过对于上述新的理财产品,专家提醒称,无论是葡萄酒理财产品,还是普洱茶理财产品,相对于投资股票、债券、货币等市场的传统理财产品来说,另类理财产品的风险可能会更高。一是产品的市场风险。葡萄酒、普洱茶等,被设计成为理财产品以后,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率可能会直接与标的物的市场表现有关。二是企业的经营风险。葡萄酒、普洱茶等理财产品,有的引入了“期权”概念,有的引入了“信托”概念,投资者在购买这些理财产品时,还应详细考察产品生产、发行企业的经营情况。由于有的产品在到期以后由企业回购,所以一旦企业在产品未到期时经营困难,就有可能出现不能按约回购的风险。
警惕风险 谨慎投资
近来,各家财经媒体频频传出,银监会或将叫停6种银行理财产品。虽然银监会还未向外界宣布此项“禁令”,但市场已经因此受到影响,近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和收益率均出现了明显下降。银行业内人士透露,近期银监会的确正加大对理财产品的规范力度,要求商业银行按市场水平定价,从而限制部分超高收益率产品的发行。
从银监会此举,我们就可以嗅到“风险”的味道。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过快增长,给国内理财市场和资本市场带来了一些新问题,而在投资领域,金融风险放大效用绝对不可以小视。因为一旦问题出现,银行将会遭受损失,投资者也会受到牵连。
风险首先来自在不了解理财产品的情况下盲目购买。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研究员王增武认为,银行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很严重的,普通投资者要理解设计复杂的理财产品较为困难,许多投资者都是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来购买理财产品。而在盲目的情况下,最容易产生投资失败。
理财产品市场利率竞争的加剧,也使得商业银行不断增加产品的收益率,而收益率越高,意味着银行不得不采取更为激进的投资策略,进而导致投资风险增大。当预期收益被炒得越来越高,超出银行的支付能力时,投资者的收益注定要遭受损失。
由于今年央行持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加上实行日均存贷比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收缩了银行的放贷资金。而银行为了增加收益,往往会利用理财产品,将信贷资产“表外化”,以逃脱监管,获得更大放贷空间,甚至将这些资金都投向了那些资金需求量大的企业。但是,一旦贷款企业经营不善,还不上贷款,就会造成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而购买相关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也很难获得收益。这实际上是银行在用投资者的钱进行一场赌博。
中国理财师网总编周建莉建议,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时,要关注产品风险,选择稳健型产品,如债券、票据、信贷资产、收益权等。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将闲置资金购买超短期理财产品,由于投资期短、资金额较小,实际收益并不可观。与其投资这类超短期理财产品,不如选择半年以上、收益适中且相对稳健的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