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疯狂热销的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在监管部门亮“红牌”后,发售热潮戛然而止。
记者从银率网查询发现,8月24日以来发行115款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中,1天、3天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业已彻底消失,期限为7天的理财产品也只有5家银行发行的7款,7月份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与预期收益都呈断裂式萎缩,与上半年已不可同日而语。
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与销售空前火爆,大银行理财产品发售规模呈翻倍增长。根据各家银行目前披露的半年报,仅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突破9万亿元。然而7月份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与预期收益都呈断裂式萎缩。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主管对记者坦承,受监管规则收紧的影响,7月份以来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迅速转入低迷期。“监管层目前正在加强对理财市场的规范与整顿,部分银行可能会选择提前对理财产品作出调整,某种程度上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可能提前入冬。”一位第三方理财机构首席研究员对记者表示。
7月下旬银监会曾在内部会议中提及将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深入整顿,“超短期”理财产品是被直接点名批评的产品之一。“有多家银行在会上被点名批评,并要求部分违规的理财产品要立即退市。”一家股份制银行财富管理中心负责人对记者称。监管部门发现,某些超短期理财产品,其号称有6%甚至8%的超高收益率,竟非来源于产品本身,而是银行通过其他业务收益中“补贴”所得。银监会同时透露,可能会出台规定,禁止商业银行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同时明确规定,不能将理财品的预期收益率随意拔高。
上述人士对记者表示,尽管监管部门并没有明确下发相关规定,但银行对超短期产品的发售冲动已被迅速压制。
根据普益财富提供的数据,今年7月份66家银行累计发行了1629款个人理财产品,较6月份减少138款,而8月份的前三周里,发行数量累计仅为795款。记者从银率网上查询8月24日以来发行的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发现,115款产品中,1天、3天超短期理财产品业已不见踪影,期限为7天的理财产品也只有5家银行发行的7款,今年上半年已不可同日而语。
据普益财富数据,今年前6个月发行的理财产品中,3个月及以下期限的产品占比高达62.08%,其中,1个月以下的超短期产品占比超过三成,成为各期限类型中发行量最大的品种。预期收益率水平也明显下降,1个月以下的短期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从6月份的5%降至8月份第三周的3.87%。
银行人士指出,由于揽储压力加大,而贷款需求旺盛,银行就通过大量代销信托理财产品或委托贷款,可以曲线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而银行为了增加收益,往往会利用理财产品将信贷资产“表外化”,以逃脱监管,获得更大放贷空间。不过由于近期监管部门对超短期理财产品的特别“关照”,1个月以下理财产品的发行有可能进入调整期。《南方都市报》
延伸阅读:瞄准银行高端客户 另类理财发行提速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逐渐转淡,并没影响到另类理财产品的火爆发行。记者注意到,仅上周和本周理财产品市场就有西安信托的“博雅一期艺术品信托计划”、平安信托推出的“平安财富*超越通胀(防御型)2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5款另类信托理财产品发行。同时,艺术品、酒类及预期收益率采用和CPI变动挂钩模式的成为另类理财产品市场的“主力”。
“在地产信托业务受打压后,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都在寻求新的创新增长点,针对一些有投资价值的领域进行了新的探索,所以今年以来另类信托理财产品愈加红火。”用益信托研究员方蓓表示。不过,这类产品认购门槛较高,普遍在百万元以上,同时产品说明书中的预期收益也较高。对此,分析师提醒投资者,选择另类理财投资产品或许会带来高收益,但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另类理财目前在国内国外运作还不成熟,投资还需谨慎,可拿出投资资金的少部分进行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