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市场相关统计显示,在去年总体亏损的背景下,61家基金公司(分级基金合并计算)旗下763只公募基金今年上半年亏损合计达1254亿元,平均每只基金亏损约1.6亿元。无论市场运作质量还是基金持有人总数,均出现了非良性发展之势,正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
从2007年年底至2009年中期,公募基金受金融危机影响也曾出现客户流失,存量持有人户数减少了346.72万户。而刚刚披露的基金半年报显示,公募基金目前存量持有人总户数比2010年中期减少了804.87万户,出现了公募基金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客户流失潮。若按此速度流失,两年之后公募基金的存量持有人户数将可能不足8000万户,持有人对于基金的信任已经严重动摇。
与此同时,随着券商系基金扩大,基金公司的业绩亏损与相关利益链条隐忧、人员变动等因素事实上已对基金的未来构成了较大的发展障碍。看已公布的基金公司半年报,有券商控股与参股的占比在70%左右。券商控股基金的利处是实现规模与资源共享,但弊端也较为显著。比如研究发现,由于基金股东大多为券商机构,因此在这种控股或参股的股东构成中,就不可避免存在较大利益关联。在目前国内主要基金公司中,大股东券商特色非常明显。比如中信证券全资持有华夏基金,招商证券控股博时基金,华泰证券控股南方基金,广发证券控股广发基金等,实力券商控股基金,某种程度上确能避免一定的投资风险,但也同时可能出现利益输送等伤及持有人、投资者利益的情况。在以往的“券商系”基金运作过程中,事实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利益输送行为,比如券商研究员对于本系统内基金持有的股票,往往缺少公平性评级。另外,券商分析师和系统内控股基金经理的默契关系,也造成了某些股票的“默契”行情。比如,某食品类公司股票从复牌开始已经历了两个跌停,某几家“券商系”基金旗下的基金实际上进场就被套住,而关联机构的研究员正以“强烈推荐”、“增持”等研究评级给该股打气。
其实,同门基金集中持有也存在莫测的风险。比如有些基金集中持股的情况颇为突出,例如在陕西一家传媒业公司今年半年报披露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同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就占了七席,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重庆的一家上市公司身上。因此,近期曝出各类“门”事件的几家上市公司,不就连带引起市场高度关注某些基金公司了么?例如曝出造假传闻的紫鑫药业,截至今年6月30日,其前十大股东中就有同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3只基金;遭遇巨量跌停后停牌的中恒集团,今年半年报披露的前十大股东中,也有4只基金系“同门兄弟”。
业绩难保,风险增大,也使得近年间基金经理变动越发频繁。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年报统计,2010年基金经理离职数达到1099人,为2008年的两倍多,今年以来这个势头不见减弱之势。客观上,离职在证券业是一种正常现象,但较为集中且高频率地出现,就无论如何不能以正常现象视之了。基金运作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持续管理,但就目前情形看,这一原则因为合格人才的紧缺而越来越难以恪守。
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态势来看,未来基金业要规范发展,加速洗牌无可避免。对此,基金持有人应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