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的火爆并没有冷却下来,只是这一次的焦点不再是柜台前排队的长龙,而是一张张接踵而来的公告。 尽管今年信贷整体收紧,大批企业资金链拉响警报,却还是有不少公司钱多得没处花,这些手握大量现金的“财主”,正在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新主顾。 2011年以来已有约58家上市公司公告宣布“使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涉资近200亿,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58公司豪掷200亿热捧理财产品 今年第一份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来自中卫国脉。 1月15日,公司宣布斥资3.05亿元购买工商银行“工银理财共赢3号”理财产品,并于6月27日到期,初次涉水让中卫国脉尝到了甜头,决定继续在理财产品投资上加大力度。7月6日中卫国脉再发公告,宣布追加6亿元分别购买工商银行“工银理财共赢3号”
以及浦发银行“利多多保本保收益型”理财产品。
出手最为阔绰的是海螺水泥,今年投资已超过40亿。
6月中旬,该公司发布公告称,将40亿元的经营资金用于投资理财产品并分三部分运行:一是与国元信托设立信托理财计划,信托资金25亿元,信托期限为1年,预期年收益率为5.85%;二是与四川信托设立信托理财计划,信托资金7.5亿元,信托期限为1年,预期年收益率为8.50%。剩余7.5亿元,用于购买中国银行中银集富专享理财产品,期限为185天,预期年收益率为4.80%。 投资最为“勤快”的当数士兰微,公司在过去的一年内斥资2.2亿元累计12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3.18%。其中购买中国银行理财产品1.32亿元、农业银行理财产品3300万元、交通银行理财产品2500万元、杭州银行理财产品3000万元。 实际上,像上述豪掷大笔资金投资于银行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在今年并不少见,据理财周报不完全统计,2011年已有约58家公司涉水银行理财。 而进入下半年,这种热情更加高涨,7月份至今的不足两个月内,已有约28家公司公布了理财产品投资计划,其中既包括老牌上市公司中卫国脉、东阿阿胶等,也包括上市不久的漫步者和汉得信息等。 仅8月19日,就有双汇发展、皖新传媒、华映科技同时发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告,另有不少公司也跃跃欲试,已经预先公布了资金理财管理方案。 最高预期收益6%,中行最受青睐 依据可查阅的公开数据,目前上市公司投资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大多在5%以上,均大幅高于一年期存款3.50%的利率水平。预期能够取得最高收益的当数重庆水务和东阿阿胶,2家公司均购买了华夏银行“华夏理财—创盈资产池”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为365天,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6%,若到期顺利兑现,将为重庆水务和东阿阿胶分别带来1200万和1800万的可观收入。 而就时限而言,上市公司青睐的理财产品又以中短期为主。 “理财大户”士兰微购买的产品大多数属于1个月内的短期理财产品,近一年的12次投资时间也安排得恰到好处。 兆驰股份也在公告中表示,公司6亿元投资理财产品,预计年化收益率为5.7%,理财期限最长为1年,而最短的则涵盖了7天的超短期理财产品。 另外,虽然大多数公司在购买理财产品方面都明确表示将控制额度进行低风险稳健投资,但其中也不乏购买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的风险偏好者。 如中卫国脉3亿元购买的工商银行“工银理财共赢3号”理财产品,以及东阿阿胶和重庆水务购买的华夏银行
“华夏理财-创盈资产池”理财产品等,都存在无法保证本金及达到预期收益的可能。 而这些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时选择的银行也各不相同,虽然五大行依然在此占据绝对优势,但中信、华夏、浦发的产品也受到了不少公司的认可。 其中,中国银行的产品最受青睐,陕鼓动力投资的银行理财产品中,“中银集富”理财计划投资规模最大,为3亿元,期限365天,已于今年6月30日启动,预期年化收益5.3%。与陕鼓动力购买了中行同一系列理财产品的还有海螺水泥。 多公司试水对公理财饱受争议 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投资理财并不是件新鲜事,但将大规模资金砸向银行理财产品从今年才刚刚开始,个中原因很多:其一,IPO重启以来,新上市公司超募总金额近4800亿元,让大量的超募资金“闲”在活期账户上;其二,6月份的PMI指数已降至年内最低,上市公司对目前经济活动的判断可能趋向悲观;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银行对于此类业务的推广力度也远远甚于之前。 据理财周报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约14家银行推出了面向法人的专属理财产品,在“钱荒”背景之下,各家银行也加大了对公理财的宣传和营销力度,收益较往年明显攀高,而理财期限也以中短期为主,流动性很强。 某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工作人员刘先生透露,今年以来,对公理财业务的增长确实比较迅猛,银行的推介力度也比较大,不少领导会亲自出马“游说”合作的大客户,而不少公司也是在为主要合作银行“捧场”解燃眉之急。 上市公司用闲置资金投资理财产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本无可厚非,但涌动的暗流依然引发担忧。 分析人士指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获利,在一定程度上是给公司财务报表“掺水”,误导投资者对公司持续盈利能力的判断。从经营者角度来看,投资理财看似相对稳健,但不为上市公司所能控制,也不是其优势所在,一旦市场出现波动,也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更让人担忧的是,虽然参与理财投资的上市公司大都宣称是用公司闲置资金投资理财产品,但依然不能排除相关公司动用超募资金进行理财的可能性。 深圳惠程的违规从某种程度上给投资者揭开了目前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的冰山一角。这家公司去年定向增发投资的项目实施主体公司应将募集资金3.31亿元存入专项账户,却先后五次购买中国银行吉林分行的理财产品,共获利息100.59万元,目前已经被责令纠正赎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