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不可或缺的“乌加利”
2011-08-26   作者:记者 宋晨 王雅楠/内罗毕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饮食是一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来到肯尼亚,自然会想寻找正宗的非洲味道。走在肯尼亚的大街小巷,随便拉住一个当地人问,他一定会告诉你,最“肯尼亚”的食物非“乌加利(Ugali)”莫属。
  其实,这是一种在撒哈拉以南很多国家都相当流行的主食,做法也大同小异。只不过在不同的地方,人们用当地语言给了它不一样的名字——在肯尼亚叫做“乌加利”,在津巴布韦叫“萨扎(Sadza)”,在南非被称为“帕谱(Pap)”,在马拉维是“恩西马(Nsima)”,在赞比亚则是“恩希马(Nshima)”。
  “Ugali”是斯瓦西里语,译成中文就是“玉米饭”的意思。很多人一定会大失所望,“玉米饭”也能作为一个国家饮食文化的代表?
  没错,在肯尼亚,确实是这样。
  肯尼亚人的饮食传统强调“简单”,加工食物没有复杂的程序,尽可能做到天然和原始。肯尼亚人吃饭还讲究“效益”,尤其是经济拮据的百姓,希望用尽可能少的粮食,喂饱尽可能多的人。这种最初以果腹为主的烹饪理念,使乌加利成为肯尼亚人餐桌上的主角,无论是作为正餐的午饭,还是在结束了一天辛苦工作后的晚餐,都会有一盘乌加利。
  “肯尼亚人可以每顿饭都吃乌加利,就像你们中国人吃米饭。不吃乌加利,这顿饭就好像缺了点什么似的。”肯尼亚姑娘莫林说。
  乌加利究竟“长”得什么样呢?
  说得直白点,它就是一团用玉米粉做成的大面团,吃在嘴里,跟其他主食一样,简单得没有多少味道,但如果仔细咀嚼,会有淡淡的粮食的香甜。
  乌加利的食用方法相当有趣。肯尼亚人通常不使用餐具,而是直接用手从盘子里挖出一小块乌加利,拿手指捏住,再用灵活的大拇指一边揉一边按,直到把它搓得溜光筋道,然后在上面压出一个小坑,加点调味汁,或者放点炖肉、菜泥上去,就可塞进嘴里了。
  “我觉得我们的手比勺子或者叉子灵活多了。”肯尼亚小伙穆维塔说。但是对于很多尝鲜的外国人来说,用手吃饭多少还是需要点技巧的。要注意的是,乌加利一定要以右手取食,因为在当地风俗中左手是用来净身的,如果用它来拿食物,是十分不礼貌的。另外,乌加利不能在调味汁里泡得太久,否则会碎成小块。
  乌加利的原料通常是玉米粉,因为玉米是肯尼亚常见的作物之一。根据口味的不同,也有人用木薯粉,或者高粱粉等作为替代品。
  概括起来,制作乌加利只要简单的两步:倒入玉米粉、搅拌,但肯尼亚人却说它“是门艺术”,因为做起来要比说起来难。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肯尼亚欲建设国家一体化运输体系 2010-12-17
· 肯尼亚共和国国家信用评级报告 2010-12-06
· 肯尼亚计划启动证券场外交易市场 2010-10-19
· 中国首次参加肯尼亚内罗毕书展 2010-10-15
· 肯尼亚华商迎来多元化发展契机 2010-09-21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