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理财产品持续火热,这种情况不但是个人投资者对理财的青睐,更有上市公司的加入。
上周五,双汇发展、皖新传媒、华映科技同时发布“使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告,涉及资金超过10亿元。参与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远不止上述3家。相关资料显示,此前已经有数十家上市公司在今年发布了类似公告。“不差钱”的上市公司为何对理财产品也青睐有加?
上市公司“爱”上理财产品
据上市公司发布的最新公告,双汇发展独资子公司南宁双汇拟使用不超过4亿元购买农行短期理财产品;皖新传媒过去12个月内已连续5次购买各类理财产品,包括银行理财和信托理财,耗资3.7亿元;华映科技则拟利用循环累计不超过3亿元的闲置资金进行低风险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投资。
此前,已有海螺水泥、士兰微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用相应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其中,海螺水泥成为今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出手最阔绰的上市公司,用6月中旬海螺水泥发布的公告称,董事会决议同意,公司将总金额为40亿元的经营资金用于理财。而士兰微是购买次数最多的上市公司,在过去12个月内,该公司11次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2.2亿元。
据了解,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购买理财产品始于2008年,此前,上市公司更热衷于炒股、买基金。2008年,4家上市公司发布此类公告,2009年有5家,2010年突然增加到了18家。今年以来,这一情况更加明显,相关资料显示,超过55家的上市公司在今年发布了类似公告。
热衷理财产品疑有三原因
不差钱的上市公司为何也加入购买理财产品的大军?
业内人士分析,上市公司也热衷购买理财产品,可能有3个原因。
第一种看法:IPO重启以来,新上市公司超募总金额近4800亿元,目前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大多超过同期存款利率,资金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显然比闲置在活期账户更划算。
第二种看法:有的上市公司对目前经济活动的判断趋向悲观,于是选择银行理财产品,以
时规避当前行业投资风暂险。
第三种看法认为,上市公司此举是在给关联银行捧场。一个例子是,6月23日,兆驰股份发布的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告显示,在其已购买的10份理财产品中,8份来自中国建设银行,其中4份来自建行南昌分行。而兆驰股份在同日发布的另一份公告则显示其调整了募集资金专户,将中国银行深圳上步支行的账户销户,募集资金转入中国建设银行南昌火车站支行。分析人士认为,该公司对自己的第三方监管银行相当“捧场”。
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最终目的是想获得更多的回报。
个人购买空间遭挤压
上市公司进入理财产品市场,压缩了个人投资者的购买空间。因为绝大多数理财产品的募集均有上限,上市公司进入理财产品的资金动辄上亿,远远超过个人的资金。
比如农行“金钥匙·本利丰”系列产品,同时针对个人及机构投资者发售,募集上限从3亿元到60亿元不等,而双汇发展用于购买的资金高达4亿元。
另外,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的加入,也导致了高收益理财产品的门槛被大幅提高。
资料显示,8月上旬仅针对VIP客户就有122款产品发行,此外有32款针对普通个人的产品资金门槛提升至100万元以上。整个8月上旬,资金门槛在100万元以上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在总发行数中占比高达18%。
比如光大银行8月份以来发行的一个月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百万元认购门槛的占比超过四成。此外,一般银行高端产品门槛平均水平在200万元左右,光大的平均水平已涨至上千万元,近期发售了两款“T计划”短期产品,认购门槛均超过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