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A股暂别“五连跌”,沪深股指涨幅双双超过1%,但两市成交总量只有1282.6亿元,再创年内地量。人们不禁会问:地量频现,地价还有多远?
近一个月以来,各国股市暴跌暴涨,甚至于在同一天,股指犹如坐过山车,剧烈震荡,出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大震荡和暴跌。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影响全球市场的持续大跌的重要因素是频频出现的“黑天鹅”事件。
无论是美国政府债务上限危机而导致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还是美国经济实体面问题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乃至摩根与花旗下调美国经济增长预期,德意志银行下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无不牵动市场的神经,给市场造成巨大的恐慌和担忧。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欧美债务危机的重新回归平静,以及国际信用评级寡头格局遭质疑,左右市场方向的关键性因素,开始从过去突发性的“黑天鹅”事件,逐步转向全球经济形式的层面。
从国外情况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尽管美国政府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的财政政策等一系列的救市政策,但几年下来,实际效果与市场及民众期望的相差甚远,失业率过高,制造业衰退,消费不景气,房地产市场价格仍然在下跌,一系列不佳经济数据直接将美国经济推向“二次衰退”的边缘;欧洲方面,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引发的信心黑洞,有向意大利、法国等核心国家蔓延的趋势,更大的问题在于欧元货币体系内在缺陷,它无法解决欧洲货币的统一性及其货币信用的最后政治担保问题;日本也是如此,3月份的地震灾难要想让其经济很快走出困境相当不易。
从国内情况看,在外围经济不振的背景下,通胀形势居高不下,政策调控的力度和难度较大,难以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特别是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被迫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QE3),这无疑将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构成支撑,进而加剧输入型通胀压力,导致国内通胀出现一定的反复。不过,从7月CPI的走势来看,8、9月份通胀同比回落将是大概率事件。有分析人士认为,8月很可能是“类滞胀”阶段走向尾声的转折点,其中快速的经济下滑是主因,并导致通胀下滑超预期,这一般会持续三个月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存在最后一跌,并迎来中期底部。
从市场环境看,国务院应对金融动荡措施是2437底部稳定的核心力量。同时,百亿社保基金入场,放行RQFII,新股IPO及审核突然放缓,扩大养老金投资渠道等,一系列政策成为中长期的隐形利好,其积极效应必将会逐渐体现。另外,A股低估值已经达到1664水平,银行板块有的股票竟达到5倍市盈率,使得A股基本上封杀了大幅下跌空间。
总之,如果说美国国债闹剧、标普调降美国主权债务评级等“黑天鹅”事件,引发了包括A股在内的全球市场破位大跌,那么,未来几个月,美国、欧洲经济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会否出现新的“黑天鹅”事件?在当前地量呈现出的脆弱平衡格局下,这一问题已经显得尤为关键。
尽管后市会否出现新的“黑天鹅”事件难以肯定,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黑天鹅”是导致全球股市剧烈震荡的重要因素,一旦美国道指击穿10604.07点的前期低点,上证指数的2437.68点将面临严峻考验,破位下行将在所难免,否则,A股在以上诸多潜在利多作用下,逐步孕育的做多动能终会实现由量到质的爆发,进而掀起一轮新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