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投向尚需透明化
2011-08-17   作者:唐曜华  来源:证券时报
 
【字号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火爆,成为吸金大户。不过,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却没能实现预期的高收益,仅仅实现保本,也就是说这些银行理财产品实现了零收益。
  这也令很多人认为银行每逢关键时间点推出的理财产品有套存款的嫌疑。而令认购了零收益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更加困扰的是,预期最高收益率那么高,怎么到期却只获得了零收益呢?
  笔者注意到,出现零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一般是保本浮动收益型结构理财产品。此类产品到期收益至少有两种情形,要么有一定收益,要么零收益。
  由于挂钩标的的表现通常公开透明,只要理财产品一到期,其收益率就可以依据产品说明书载明的公式计算出来,银行实在没有操作的空间。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简单明了看到一些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反映的是真实收益率。
  可见,大家对银行高收益率理财产品的怀疑,归根究底是大量银行理财产品投向不透明所造成的。对于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高收益率,银行并不会特别说明是如何实现的,以及这样的高收益又伴随怎样的高风险。
  尽管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凭借优秀的理财能力实现较高收益,但也不乏一些超短期限的理财产品,在同业拆借利率等市场利率维持低位的情况下,仍开出较高的、吸引眼球的高收益,这就难以摆脱“套存款”的嫌疑了。或许只有提高透明度,才能真正证明银行的“清白”。
  今年以来,高通胀预期激发了居民投资热情,抗通胀、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成为多数人的心愿。在股市惨淡、楼市限购之下,主打稳健型理财的银行理财产品成为了投资者的不二选择。有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吸金超过8万亿元,对基金等理财机构造成了一定冲击。
  某种程度上讲,银行理财产品的蓬勃发展挤占了其他理财机构的市场份额。如,银行理财产品超40%的比例投向债券与货币市场,对债券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集合理财计划等形成了替代效应。不过,一旦股市回暖,公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财计划在证券投资方面的优势将有所体现,而银行并不擅长证券投资。或许到时候,其他机构对银行的抱怨和非议就会减少。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金价大涨银行理财收益反降 提防收益陷阱 2011-08-12
· 美债信用被降 银行理财是否受累 2011-08-11
· 监管层规范银行理财 超短产品或遭禁 2011-08-10
· 在售银行理财产品[2011-08-05] 2011-08-05
· 预期收益成浮云 平安银行理财品亏逾三成 2011-08-05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