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7月CPI数据再创新高,业内普遍预计,三季度通胀整体仍将保持高位,这将促使政策面维持现有的紧缩态势。
分析人士指出,从去年开始政府和央行密集出台的紧缩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已经有所显现,但通胀明确的拐点尚未形成,因此当前还不能排除继续加息的可能,债市因此短期内难迎趋势性反弹。
货币政策紧缩基调仍将延续
国家统计局于8月9日公布了7月份CPI数据,同比6.5%的上涨幅度再次创出近三年来的新高。而从CPI环比看,食品价格、非食品价格、整体水平都大超历史同期正常值,显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多数业内研究员认为,三季度将成为全年CPI的高点,本轮通胀或延续至9、10月份方能见顶。
事实上,就商务部此前公布的数据分析,7月价格水平仍然延续了上升的态势,即使价格涨势马上得到控制,价格水平的波动走势恢复到正常,年内通货膨胀也将在高位盘桓3-4个月左右,难以快速有效下降。
“以后物价会进入下行通道的判断依然过于乐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表示,“未来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价格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它会强化通胀压力;另外欧美经济的疲软会让中国的流动性泛滥问题更为严重。总之,紧缩货币政策不可能马上转向。”
按照市场化的观点,鉴于通胀拐点难寻,预期货币政策紧缩的基调也将延续。经过密集上调,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位,未来一段时间或暂停调整的步伐。相应的,公开市场操作在资金调节上会发挥更多效力,央票发行利率还将上升以缓解利率倒挂。而受市场利率水平持续上攀的影响,存贷款基准利率也可能继续上调。
“货币政策放松概率不大,未来仍有可能加息。”国海证券固定收益研究员陈滢亦认为,尽管美国主权评级风波或使我国的政策调整时点延迟,但市场对年内加息的预期不会改变。
而经过连续的准备金率上调,货币乘数已经下降到历史低位,未来央行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已经不大,预计公开市场操作将成为央行下半年回笼流动性的主战场。
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逐步加大
“11月与12月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合计仅1000亿元,这将极大限制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一位商行交易员告诉记者,“8月份在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时,央行会首先考虑将8月份的到期资金滚动至11月份,以便届时恢复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基本功能。”
从今年上半年公开市场净投放看,月平均投放量在2000亿元左右才能给调控予以灵活性,这就意味着8月份将有2000亿元左右的资金被滚动到后期。
鉴于目前重启3年期央票的概率不大,则公开市场工具就剩下3月期央票,91天期正回购及1年期央票和28天期正回购。
毫无疑问,由于央行面临的对冲压力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因此在接下来的数月中,公开市场的操作力度将有所加强。首先,财政存款的特点,决定了接下来几个月政府存款会加速下降,它将从引起基础货币减少的因素变为导致基础货币增加的因素;其次,境外资金流入的冲动未见放缓,外汇占款的上涨势头也将持续。这样一来,央行只好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通过发行央票和正回购操作对冲新增的基础货币投放。
目前,央票一二级市场利率基本接轨,从央行的操作思路来看,公开市场操作大有替代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将本月到期资金平滑至下半年。
债市短期内难迎趋势性反弹
由于通胀之“剑”依然高悬,而货币政策尚未变调,则整体上债市依然承压。
具体来看,近期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投资债券市场的资金正趋于下降,债券市场需求有所萎缩。
由于存款准备金率大幅上调,商业银行可用于债券投资的资金量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就券商提供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可投资债券资金量增速与国债收益率二者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
虽然债券收益率还受通胀、基准利率调整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商业银行可投资债券资金量增速大幅回落,至少对债券收益率的上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信达证券预计,在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之前,可投资债券资金量难有大的增长,商业银行的债券需求将受到持续压制。
再看保险机构,其需求也有所萎缩。一方面,保险公司资金来源减少,保险机构保费收入增长几乎停滞,今年4-6月份,保费收入同比增速依次为0.93%、0.45%和0.72%,而去年同期同比增速均在28%以上。
另一方面,对债券投资具有替代效应的“银行存款”大幅增加,数据显示保险机构目前更偏好“银行存款”。今年4-6月份,“银行存款”同比增速依次为28.69%、30.21%和32.95%,而去年同期仅为9.76%、8.51%和19.55%。
当前唯一能给债券市场“一丝暖意”的只有资金面存在缓释的可能。多数行业研究员认为,本月再调存准率的概率不大,资金面将维持现有局面。在国内外经济减速、通胀见顶回落、风险偏好下降、公开市场温和回笼的情况下,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产品将迎来较好的投资时点。
不过,也有观点指出,8月债市的走势,更多是收益率在前期冲高后的回调,基本面并未出现根本性的逆转,在目前短端品种较强的底部支撑下,不具备持续走强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