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币种来看,人民币依然主力,但和其他行相比,招行比较青睐美元类产品,占市场总数19.15%,是占比最高的银行。从银行理财产品的币种操作角度,目前人民币主要兑美元和港币升值,对欧元、英镑和澳元依旧贬值。
7月的气温屡创新高,然而7月的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却没有延续6月的火热。
数据显示,7月有1815款理财产品发行,平均收益率水平为4.41%,远低于同期CPI水平,也比6月份平均收益率低1.1个百分点。
加息预期下,短期理财产品仍然“风靡”整个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市场占比高达72.23%,占据绝对优势。
从币种来看,人民币依然主力,但和其他行相比,招行比较青睐美元类产品,占市场总数19.15%,是占比最高的银行。
招行热衷超短期产品
7月的发行量丝毫没有放松。
数据显示,7月共发行1815款产品,其中,交行发行数量最多,发行231款,占市场比重高达12.73%。发行量排第二的招行在市场占比为9.92%,要比交行低出近3个百分点。
发行占比排在前5的其他3家银行分别是工行、中行、深发展,分别发行173款、163款和103款,市场占比分别为9.53%、8.98%和5.67%。
在加息周期下,银行理财产品短期化难以止步,成为7月发行市场主力。根据数据,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超短期产品在7月发行738款,占比为40.66%,1~3个月期限的短期产品发行数量为573款,市场占比31.57%,两类短期产品合计占比高达72.23%。
其中,招行更加热衷超短期产品,发行122款,占整个市场份额的16.53%。
不过,尽管超短期产品或可避免加息损失,但针对部分中资行推出的“短、频、快”热销超短期品种,对挂钩资金面影响的不确定性,过分依赖超短期产品,也可能导致收益的不稳定。
相对而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产品发行量是少之又少。一年期以上的产品仅有36款,占比仅为1.99%。
7月理财产品基础资产配置格局没有变化,债券、利率和票据仍是主流。不过各行偏好标的不同。
例如,招行产品中有关股票和票据配置在整个7月的同类市场中最高。工行发行产品时,更偏好信贷资产,数据显示,7月工行有166款产品涉及信贷资产类产品,市场占比达48.97%,近乎一半。
美元产品兑换风险大
从发行币种上看,人民币仍占大头,发行1566款,占比约86.28%。各中资行基本也是以人民币产品为主,发外币产品最多的是中行,这与该行的业务特点紧密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招行7月发行的美元类数量最多,年化收益范围在3.2%~4%,占市场总数的约19.15%,投资者要注意美元风险。
8月2日,美国参议员在最后一刻通过了提高债务上限及消减支出的法案,奥巴马的签字避免了美债违约,美国的“负债经济”的持续性受到多方质疑。
美国经济数据表现不良,拖累美元可能继续贬值,加之全球长期的通货膨胀,而美元未来走势的时间周期不好预见,可能是一两年,或者宽幅震荡,没有明显的方向。尽管具备了低位反弹的条件,美元复苏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加之欧债和美债的局势,美元的货币政策仍有待观望。
投资者在购买产品时,若使用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方式购买,便需要留心产品在其期限内的走势,避免在没有必须持有头寸的需求下盲目兑换,从而在币值变换之中遭受无谓损失。
从银行理财产品的币种操作角度,目前人民币主要兑美元和港币升值,对欧元、英镑和澳元依旧贬值。
投资者在选择时,倘若不留心币种的计算,就很有可能错失非美元的币种机会。
在招行以“金葵花”、“大运金牌理财季”为主的美元产品中,《投资者报》记者发现,产品的期限大多在一年以内,这就使得在目前美元走势不明的投资环境下,进一步增加了汇率风险。
毕竟,期盼美元升值带来的附加收益,风险相对较大,除非是为手中已有的头寸进行保值投资,否则要注意兑换风险。
绝大多数跑不赢CPI
跑不赢通胀水平成为银行理财产品通病。
根据数据,《投资者报》记者发现,受加息和通货膨胀的影响,7月份个别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所提高,但整体却下降了不少,平均收益水平甚至低于CPI。
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6月,国内CPI高达6.4%,创三年最高。根据数据计算,7月新发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在4.41%,能跑赢6月通胀的产品数也只占2.37%。其中,58.13%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在3%~5%,24.96%的收益率在5%~8%,而8%以上的只占了0.28%。
中资银行中,来自重庆三峡银行的几款2011年创收号系列非保本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最高,在8%~8.5%之间,不过这几款产品是长期产品,在一年期以上。
另据普益财富6月银行理财产品月报显示,6月新发产品平均收益率为5.51%,比7月高出1个多百分点。
此外,7月份还经历过一次加息,而根据过往经历,加息后银行都会迅速做出反应,相应提高部门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不过,这次加息后,银行的反应则相对“迟钝”,在加息后推出很多产品收益率并没有随着利率提升而变化。
究其根原因,7月表现出平均收益率下降,乃是因为6月收益率过高,6月末近乎疯狂的高息揽储是6月理财产品收益率提高的直接推手。之后,银行理财产品已开始逐渐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