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瓷器是中国最著名的手工艺术品之一,它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高级的瓷器也是古代皇家的收藏品。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在国外也成了收藏品。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这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后来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五大名窑今天还“说不清”
宋代的五大名窑久负盛名,但其中有一些概念至今没有定论。
一是五大名窑的排序并无定论。吉林大学文学院博物馆系主任吕军介绍,“五大名窑”的提法最早源于明朝,最终的排序是清末民初才定下来,它反映的是当时文人的一种喜好和认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沈岳明表示,最早对宋代五大名窑的提法是“柴汝官哥定”,后考证柴窑是五代时期的,于是有了“汝官哥定钧”的说法。瓷片收藏家白明谈道,五大名窑的排序各说不一,其中汝、官、哥三窑都是单色青釉,其成品率只有千分之一,传世量少,更珍贵些。
二是官窑名词涵义多样。今天所说“官窑”,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贡器是由皇家遣官到产地监烧,“有命则贡,无命则止”,凡贡入皇家的瓷器,就称官窑。官厂是由朝廷设立官员、专门兴办的窑厂,只为皇家烧造瓷器用品。通常所说的产自五大名窑的瓷器,均是指这五个窑口专为皇家烧制的产品,即贡器。从这个角度说,五大名窑均是官窑。而五大名窑中的“官”,则特指宋代的一个窑口。沈岳明介绍说,南宋官窑使用的是几十米长的龙形窑,中间的窑位是最好的,用来烧制贡瓷,其他窑位可能也同时烧制民间用品。
三是官窑与哥窑“身世”未明。吕军介绍,北宋时的官窑窑址迄今还未发现,可能迭压在今日开封城下;南宋时的官窑窑址一处在杭州凤凰山,一处在杭州乌龟山。哥窑的窑址在何处,至今并无公论。从传世品来看,南宋时官窑瓷器与哥窑瓷器差别微小,故有“官哥不分”之说。而且哥窑虽是宋代名窑,但宋代文献中并无“哥窑”一词,哥窑最早见于明人记述。有学者怀疑,所谓五大名窑说很可能是明代古董界的臆造。
迷雾重重说哥窑
哥窑,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神秘而有趣的话题,关于其窑址历来存在着很多争论,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虽然数十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但由这些实物资料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哥窑至今依然迷雾重重。
吕军介绍,哥窑的窑址有三说:一是浙江龙泉,曾在龙泉出土一批黑胎青瓷,与文献记载的哥窑特征相符;二是杭州,明代的高溓在《遵生八笺》中认为在此;三是景德镇,传世哥窑的成分与同时期景德镇瓷器的成分相同。考古发掘南宋俢内司官窑时,在元代地层出土一些瓷器残片,它们的特征与哥窑瓷器接近,因而有观点认为,传世哥窑有可能是后代仿制哥窑的产品。
沈岳明认为,南宋俢内司官窑元代地层的发现,就是元末新烧的哥窑。他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考古发掘龙泉溪口窑址时,发现那里的出土瓷器与文献中哥窑瓷器的特征一致,因此认为此地即为哥窑窑口。但后来研究又发现,此处瓷器的特征与被称为哥窑的传世瓷器的特征又有区别。于是就将前者称为龙泉哥窑,后者称为传世哥窑。
沈岳明认为哥窑就在龙泉,佐证有三:其一,目前发现的文献中,只有个别记载未提到龙泉;其二,在各地群众相传的历史中,只有龙泉这个地方无人不知哥窑。其他地方如果有过如此著名的窑口,为何没广泛流传下来;其三,在宋代,龙泉窑的规模和知名度都十分显著,为何没有列入五大名窑?就是因为用哥窑代表了。
瓷影依稀中的文化传承
宋代瓷器究竟有怎样的文化魅力,会历来为人们重视喜爱?常常对着一片碎瓷片一看就是一个晚上的收藏家白明,说自己是把两宋瓷器当作书来读的。
他介绍说,宋代瓷器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烧造的高峰。在五大名窑中,钧窑有窑变,定窑是白瓷,而较为珍贵的汝、官、哥三窑,则都是青瓷。宋代青瓷上承五代,五代时最著名的是浙江越窑秘色瓷,因陆龟蒙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而有“千峰翠色”的美誉。虽然只是一种青色,但细看或呈湖水绿,或呈天青,把大自然的美都凝固在瓷器上了。
宋代瓷器的单色釉,深沉朴雅,精气内敛,今天依然仿制不出来,因为对当时文化的感觉很难把握。宋瓷单色釉那种平和的颜色,正符合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仿佛是修身养性的君子,将会心的微笑定格了。
宋代五大名窑烧造的瓷器,除定窑有部分是普通日用器具外,其余基本是仿青铜器形的礼器或只是供人把玩。这些器具在造型上,古人给后人在美学创新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余地——或高或矮,或粗或细,或方或圆,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改变一点,看起来就不顺眼。
由此观之,一件瓷器的工艺、造型、纹饰之中,隐含的是经济发展的历史,社会文化的状态。
怎样研究古陶瓷
对古陶瓷,通常是研究其编年,即什么年代烧制;造型,即什么器形;工艺,即用什么方法烧;成分,即为什么会产生各种胎釉特征等。上世纪20年代开始,古陶瓷专家陈万里率先将考古方法用于陶瓷研究,这种采用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今,科技方法的介入为古陶瓷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比如,由于各地的瓷土资源不同,其化学成分亦不同,使用科技手段对胎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把已有定论的瓷器的成分数据作为参照,通过比对,可以推测甚至确定产地、窑口。
分析方法分为有损和无损两种。沈岳明介绍,对于数量较多的,比如南宋官窑出土大量碎片,可以采用取样分析方法——在标本不显眼的地方钻取或刮取一定量的粉末进行检测,对文物本身是有损伤的;而对于存量少、器物完整的珍贵文物,就应采用无损的方式——如红外线探伤、光谱仪分析文物矿物成分等。
传世哥窑总数不过百余件,比元青花存世量还低,目前主要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基本是宫廷旧藏。由于宋以后历朝历代均有仿哥窑制品,因此,宫廷收藏品中亦可能有后代仿品。这些仿品做工极为精致,仅用肉眼无法完全甄别。鉴于此,结合先进的科技手段,对文物逐一进行无损分析,成为目前通行的研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