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浮躁情绪左右理财预期
2011-08-04   作者:闻一言  来源:中国信息报
 
【字号

     近日,中国银行理财师在分析火爆的2006年股市时说,以往客户对回报率的要求只是比存款利率高一点,现在不少客户对预期年收益20%的产品也觉得不够诱人、“没意思”,对年回报的心理价位已经提高到30%-40%,甚至更高。
  30%-40%的回报成了“可以接受”的底线?这样的心态,显然与理性差距太远,已经可以用“浮躁”来形容。而浮躁,无疑是投资的大忌。
   有关统计显示,去年共有15只货币市场基金发行,首发规模合计426亿份,但货币市场基金整体规模依旧锐减。截至去年底,所有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合计仅795亿份,与年初时的2089亿份相比,减少了62%。仅在去年4季度,货币基金整体市场份额就缩水20%以上,大多数基金遭遇净赎回,赎回比例最高达到66%。尽管今年年初以来,加息预期日趋强烈,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稳步提高,但总体来看,货币市场基金行情仍然看淡。
  变化的背后,是一些投资者日益“浮躁”的投资心态。由于去年股市、基金的火爆收益,令一些投资者心理预期失衡,忽略了投资风险。这种心态在新股民、新基民中格外明显,他们往往没有经历过上一次熊市,在2006年高收益的“参照”下,对于投资回报的心理预期自然高涨。
  任何一种投资产品,收益总是与风险成正比。如果以存款利率作为参照,目前人民币产品的无风险收益率不到3%。超过这一比例的收益,都是以更高的风险为代价的。一般来说,收益率越高的产品,其收益率的波动性就会越大;在牛市中涨得越高的投资品种,往往在熊市中跌得更深。因此,收益并不是区别投资产品“优劣”的唯一标准。由于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并不适合所有的投资者。
  即使对风险承受能力很强的投资者来说,2006年也不是一个可以参照的市场。在这一年中,上证指数几乎翻了两倍,这在任何一个市场中,都是堪称“奇迹”的黄金年份。奇迹,自然不可能年复一年地出现。2006年的“井喷”有很多不可复制的原因,比如股权分置改革,比如此前整整5年熊市积攒的能量。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股市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因此,100%甚至200%的涨幅,只能是特例,不可能是常态。其实在国际市场上,一个基金的平均年回报能达到20%,已经很不错了。在这种背景下,一味追求暴涨,是一种非理性的投资心态,把“鸡蛋”放在一个高风险的篮子里,更不是明智的选择。
  过高的预期,很容易让人头脑发热。从投资角度看,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建立一个符合自己需求的投资组合,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也有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越来越离谱的“预期”只会诱导投资者将所有家当都放在高风险的投资品种里,市场一旦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威胁到日常生活。浮躁的情绪,是很难让投资者笑到最后的。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7月理财预期收益降30% 2011-07-26
· 银行短期理财预期收益跌近百基点 2011-07-18
· 5月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续升 2011-06-09
· 抗通胀 信托理财预期收益高 2011-05-10
· 民生银行人民币理财预期年最高收益率15% 2007-04-04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