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贴息存款,只为月末、季度末冲量。这些高息揽储的背后,活跃着一批存款中介,或称资金掮客,他们有以担保公司的名义出现,也有以投资公司的名义现身,游走在资金的边缘地带。
“存款中介”活跃于急需存款的银行与拥有大量闲置资金的投资者之间,从中谋利。不过,这一行业毕竟是灰色地带,见不得阳光。偶尔有个闪失,不受法律保护,也无处申诉,只能自认晦气。
8个中间人拉2亿存款客户拿了保证金变卦
6月下旬,在杭州某投资公司工作的Kitty接到舅舅一个电话,说有个做资金生意的朋友,想找银行存笔钱,资金量很大,有2个亿。Kitty听后大喜。之前有不少银行朋友求存款,人都快被逼疯了。
Kitty的舅舅,其实是个揽储中介。银行算的是月末最后一天时的存款总量,过了之后一切重新计算。他就在每月中下旬介绍闲余资金给银行,月末或者季末最后一天存进去,过一个晚上拿出来,为银行冲量。
季末返点已经到了6个点,2个亿,就算中介费0.5个点,也可进账100万。Kitty事后才知道,这笔钱特别复杂,到最后她才知道,买卖里牵涉到的中间人多达8个,而真正的客户,连她舅舅都没见过。舅舅的上线是这个行业里的职业中介人。
为了稳住客户,最上线那个中间人给客户打了5万保证金,以保证在6月30日那天,客户能准时准量把钱存进指定银行。
根据分工不同,Kitty在这次交易中能分得4万。正当她等着分红时,突然得到消息,这事情黄了!原来,之前银行说好客户存对私账户,到了月底,对私账户压力不大,对公缺口却很大,因此临时让客户改存对公账户。对公账户要提供的材料比对私要复杂许多,客户大概也有难言之隐,一懊恼,不存了!
那5万自然回不来了,就当维护客户费用了。
16.5万元落入腰包客户从此关机
从事资金中介多年的王先生,也碰到类似倒霉事。
王先生是杭州郊县人,周围有不少人从事这一行业(指存款中介)。与一般市面上的月末冲量不同,王先生主要是做贴息存款的,“也就是说存款要求存半年以上定期,百万元左右的我们一般说好存一年定期的。”
王先生说,以前这样单子做过上百笔,从没出过问题,“人在江湖上,大家都得讲规矩。一般来说,客户把钱存进来后,把存单号身份证号报上来后,我们核对无误,当即就把贴息先打给客户;绝大多数客户也是讲信用的,拿到贴息后,存款也是到期支取的。不过,也有个别客户很不地道,拿了贴息后,没几天就把钱取出来了。”
今年年初,一位老客户帮王先生引荐了一位大户,“他说有500万闲置资金,暂时也不作别的投资。商量后,就给出了3.3%的贴息。”王先生说,当时还没加息,一年期银行存款利息是2.75%。“考虑到他金额大,我们给了当时最高的贴息,在他存进后,就把16.5万贴息打到他的账户。”
但是不到一周,这个客户就把钱提走了,“得知消息后,我立马联系这位客户,但他以急于用钱为借口来搪塞,当我们要他返回贴息时,他就再也不接电话,后来干脆一直关机。”无奈之下王先生只得向当地派出所报案,但是由于事先更多的是口头协议,没有立字凭据,而且这本身也不是合法债务,王先生被告知要回来的希望不大。
记者手记:谁为高息揽储埋单
虽然监管部门不允许银行高息揽储,但月末、季末存贷比考核的压力,还是迫使银行使用各种方式拉存款。求亲靠友、送小礼品早就行不通了,将存款考核指标与职工个人工资、奖金、福利、行政职务安排挂钩和用高息吸引社会存款成了公开的潜规则。
银行敢公然违规,关键就是处罚形同虚设。除非像温州某银行那样,通过银行的短信平台,公开通知所有储户“存款加送现金”,并留下银行行长的姓名及联系方式,变成网络热点,招致银监会的处罚。低调一点,保你平安无事。
相比高息揽储可能造成的恶性竞争,我们更担忧银行的高息从何而来。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银行客户经理还是银行管理层,都不可能自掏腰包给存款大户发奖金。而银行也不会在自己的财务报表中算入这笔钱。
面对日益混乱的“吸储大战”,监管部门有必要及早进行干预,对违规揽储的银行进行重罚,以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与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