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赔偿协商工作已经展开。然而,十分有限的事故赔偿金额,使得强制险形同虚设、商业保险覆盖率低下的现状暴露在公众面前。防范公共交通意外伤害等问题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专家认为,如果旅客对交通意外保障心存希冀,最好在出行前配置好商业意外保险,做好保障安排,最应该购买的险种是纯保障类产品。
投保比例低下 赔偿金额有限
随着“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赔偿协商工作的展开,遇难者赔付金额逐渐露出水面。
虽然39名遇难者和多数伤员的理赔工作尚未结束,但从首位达成的赔偿协商50万元的结果来看,不仅远远低于空难、矿难,甚至连一些其他重大责任事故的赔偿标准也达不到。
事实上,尽管商业保险公司可以承保铁路旅客意外伤害保险,但除了旅客自行购买的商业保险外,商业保险并未参与到铁路交通意外事故的赔偿体系中。如果根据现有的《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计算,伤亡旅客如果没有购买商业保险,则会减少20万元赔付。
而从保险公司发布的出险客户确认和理赔情况来看,理财有余、保障不足的产品大行其道也使得商业保险在“7·23”事故中赔付金额十分有限。截至记者发稿时,中国人寿确认出险客户20人,涉及保额103.5万元;太平洋保险确认有13位客户出险,并向其中2名遇难客户受益人给付25万元;中国平安确认出险客户23位,预计涉及赔付金额84.1万元;泰康人寿累计确认出险客户8人;新华保险确认出险客户5人。
如此算来,事故中购买商业保险的乘客比例并不高,几大寿险巨头名下的69名投保人约占事故伤亡人数的30%。而所购险种也以短期意外险、医疗险和分红险等为主,保障程度有限,人均赔偿额度很低。殉职的D301动车司机潘一恒仅仅获赔5万余元。
强制险保额低 商业险结构待改善
甬温线动车事故发生后,按票面价格2%收取保费的“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引起广泛关注。
对比火车票中的意外保险和商业意外伤害险两者区别,业内人士介绍,火车票中的意外险由铁路部门赔偿,商业意外险由保险公司赔偿,两者赔偿数额悬殊较大。“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已有20年历史,期间保费随着票价水涨船高,2万元的保额却从未改变,而商业保险的火车意外身故赔偿能达到50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里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乘客未获得相关保险凭证,使得多数乘客对保费、保额并不知晓,意外发生之后还会出现寻证难理赔难的情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庹国柱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事实上,轮船乘客意外伤害保险均已改为非强制保险,乘客自愿投保意外伤害保险似乎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必然。
然而,国内商业保险投保意识较低的现象由来已久,目前来看,由于投保人数过少,品种不合理,意外伤害保险在甬温线动车事故中并未显现出其应有的作用。
据统计,我国保险深度仍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保险密度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与此同时,纯保障型产品遇冷,而保障功能不高的投资型保险产品大受追捧,目前寿险市场第一大险种分红险占比已升至91.6%。
保障水平低下、产品结构畸形致使每当事故或灾难发生时,商业保险公司虽然积极行动,但所能承担的赔偿责任相当有限。有媒体报道称,新华人寿赔付的一名客户购买的是一款银保分红险,三年所交保费约三万元,此次获得的赔款仅比其三年所交保费多出数千元。中央财大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指出,这些保障功能极低的理财产品,理赔金没有比客户所付保费多出多少,就是存单返还罢了。
选好意外伤害险再出行
此次事故再次引起人们对意外保障过低的关注。有保险业人士表示,如果旅客在碰到交通意外时想寻求较为全面的保障,最好事先配置商业意外险。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最应该购买的险种是意外险和纯保障产品。
对于如何做出自己的保险规划,郝演苏认为,保险金额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安排,其中可考虑的因素很多,如有无房贷车贷、有无供养人口、目前的生活水平等。“可以向保险公司直接询问,但其中的要点必须把握,首先要做好保障安排,然后再考虑保险理财的问题。”郝演苏说。
其实,目前在市场上的意外险产品非常丰富,以交通意外险为例,保险业内人士表示,交通意外险的险种相对简单,对投保人的年龄也没有太大限制。对于经常出差的商旅人士,可以考虑买一份一年期的含有交通工具保障的意外保险。如果偶尔出门,则可以在出行之前,选择短期含有交通工具保障的意外险,保障涵盖出行活动时间即可,一般保障7至15天的这种短期交通意外险,保额都会相对较高,保费也比较便宜,大都在20至50元左右。
事实上,有越来越多的高铁动车客户开始购买旅游意外险。携程旅游网表示,据粗略统计,高铁游客投保率超过50%。
正如郝演苏所言,每个人都应当拥有一份综合性意外伤害保险,它可以保障各种交通事故和意外事件对我们身体和生命所造成的损害。“现实生活中不确定风险因素很多,通过科学的保险规划,可以做到对自己和亲人负责。如同我们居家生活要准备一些备用药和创可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