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发稿时,本周又有12只基金的经理发生变更;20日,金元比联新赴任的总经理张嘉宾来到北京与媒体交流未来的规划;近日,几位基金高管变动的传闻再起……
13年来,公募基金行业从最初的107亿壮大到2010年的2.5万亿。而如今,进入青春期的基金业似乎也正经历着如同少年般的叛逆与迷茫。从业绩的大起大落到对于规模的贪恋,从基金经理的活跃跳槽到高管们不约而同的集体躁动……来自外源的压力与内生的缺陷与不足正催促着年轻的基金业的变革。
公募成了为富人服务的私募团队的“练兵场”
据统计,在美国,基金经理的平均工作年限为4.8-4.9年,而在目前的中国只有1.68年。来自Wind的数据统计显示,截至发稿时,除去担任新发基金的经理,今年以来101只先后变更了基金经理,甚至于还有在一天之内,6只基金更换掌门人。
博时基金20日发布公告称,周力因个人原因不再担任裕阳证券投资基金及博时策略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基金经理,前者由王燕单独管理,后者由王燕、张勇共同管理;19日建信基金发布公告表示,旗下三只基金建信收益增强债券、建信恒久价值股票基金、建信内生动力股票的共同掌管人卓利伟因个人申请辞职;同日,博时策略混合基金经理周力因个人原因离任。
就在过去的一周,类似的事情也在发生。16日,工银瑞信发布4条公告,宣布因原基金经理樊智“本人辞职”而变更工银沪深300指数、工银深证红利ETF联接、工银上证央企ETF和工银深证红利ETF,均转由基金经理何江一人掌管。据相关人士透露,樊智未来可能加入某券商。
14日,更有建信、大成、新华、长盛4家基金公司旗下的6只基金同时变更基金经理,其中建信基金旗下三只产品有变动。根据公告,建信优势动力的基金经理徐杰离职,由万志勇和姜锋管理。之前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专门研究零售、家电和新能源领域的邱宇航被增聘为建信恒久价值基金经理。同为研究员出身的陶灿亦被增聘为建信优化配置基金经理。长盛中证100则宣布原基金经理白仲光离职,由从业4年的冯雨生担任基金经理。此外,大成行业轮动增聘黄万青为基金经理,新华中小市值优选增聘桂跃强为基金经理,与王卫东共同管理。
从基金公司整体变更情况来看,相关统计显示,上半年基金经理变更率较高的分别为中邮创业、长信、天弘、金鹰、国泰、新华、万家以及摩根士丹利华鑫等8家基金公司。
一项来自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截至2010年底,公布年龄的244位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是36.7岁,在岗的594位基金经理平均在岗时间为991天。倘若将年龄和在岗天数作为衡量投资经理经验的两个指标,经验值的增幅显著低于自然增长。原因之一是该行业不断扩张带来新人过多而大大稀释了整体经验值,其二则是该行业在给证券市场源源不断地培育和输出专业的投资经理。
正如此前华夏基金范勇宏所言,很多优秀投资人员选择离开导致的尴尬境地是——用中小投资者的钱堆起来的公募基金,成了为富人服务的私募团队的“练兵场”。观察那些离任基金经理的去向不难发现,私募、券商资产管理、其他公募成为其投奔的三条主要路径。
高管“感染”动荡升级 张嘉宾“谋变”金元比联
不是只有基金经理在频繁变动,基金公司高管们也受到了“感染”。来自华泰联合基金研究中心一项“关于基金公司总经理背景的不同维度数据”的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没有发生总经理变更的仅占到33%。而在67%的变更比例中,换过两任的占27%,换过三任的占20%,换过四任的占13%,换过五任的占7%。
今年1月民生加银总经理张嘉宾、天弘基金总经理胡敏相继离职;2月,金元比联总经理易强离职;3月,万家基金总经理李振伟、长盛基金总经理陈礼华先后离职;4月,申万菱信总经理毛剑鸣离职;5月,金哲非离开国海富兰克林;6月,招商基金元老成保良的离开再次掀起了一阵波澜;本月13日,国联安公告称总经理许小松离职……有消息称,许小松将赴招商基金任总经理,汇添富基金现任副总经理于东升将出任申万菱信总经理。
据悉,民生加银基金、长盛基金、国联安基金、国海富兰克林基金、中海基金、长城基金、申万巴黎基金等在前任总经理离职后,尚处于由副总或董事长代任总经理阶段,其中还有多家公司尚未确认接任的人选。
而近日,原华夏基金总经理助理郭树强已入主天弘基金;前富达基金(香港)中国业务董事总经理战龙转战交银施罗德基金任总经理;原民生加银基金总经理张嘉宾亦赴任金元比联基金正式接手相关工作。根据公开资料,张嘉宾历任深业美国公司(新泽西)副总裁,瑞银华宝(纽约)业务经理,富国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市场总监、信诚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市场官、中国光大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香港)首席运营官和民生加银基金公司总经理。
每一次高管的变动背后都会牵扯一系列人才的流动,这一现象在人才愈发紧缺的基金行业愈发明显。
“最重要的事就是招人。”谈及初到金元比联的紧迫之事,张嘉宾坦率的表示,“投资总监和研究总监已经确定,研究总监本周已经开始工作,公司新任投资总监也将在本月底到岗,是一位有着11年基金从业经验的‘老人’。”此外,据悉公司的市场总监也已招聘完成,新任市场总监来自长盛基金。未来三年,要实现“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由如今的不足10亿扩充至100亿元”,张嘉宾面临的挑战是艰巨的。
治理结构“硬伤”凸显 投资人成最大受害者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公募基金客户99%是个人投资者,净值规模在10万元以下的账户占比97%,40-50岁的投资者占个人投资者总账户的32%,30-40岁的占29%,30岁以下占12%,后两者普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且资产增速快。
美国共同基金持有人的诉求是避税、退休养老金管理及教育储蓄,而有人就戏言“中国基金投资者估计是期望赚钱缓解点房贷压力”。德圣基金研究中心江赛春曾指出,一旦高管和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动形成一种负行业效应,将是对基金投资人最大的伤害。然而对于基金投资人而言,几乎只能被动接受。
公募基b的优势越来越被竞争对手们削弱,而这其中,治理结构成为公募基金的一块硬伤。
“从成因来看,治理结构是公募基金地位下降的关键。”华泰联合基金研究中心冶小梅表示。她分析指出,目前的公募基金一是缺乏代表并维护基金持有人权益的有型机构,目前契约型基金没有一个专门代表并维护基金持有人权益的有型机构,投资者的利益不能受到法律系统的有效保护。其次,在基金的管理人和托管人选择机制方面存在缺陷;再次,易于形成“内部人控制”,倾向于产生侵害效应。这其中就包括基金经理滥用剩余分配权现象依然存在,以及控制性股东更倾向于产生侵害效应;股权变动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难以避免,而股权结构与经营管理层在利益函数上的不一致必然导致相互利益冲突。股权结构不稳定,股东之间不和,人心不稳也致使基金公司的沉淀不够。
此外,持有人与其他代理人之间的控制权配置扭曲、缺乏科学的管理费制定标准、与投资者立场一致的专业投资顾问群体的缺乏等诸多问题也都困扰着整个公募基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