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日前曝光了达芬奇家居涉嫌身份造假。据报道,不少消费者因其产品可能是假洋品牌,质量欠佳,要求退货。 家具业假洋问题由来已久,沾洋价贵让家具卖场洋牌泛滥,“某某家具真的很德国”的广告词,消费者已熟听多年。 据相关规定,如果商品说明书或包装上产地标注国外,而实际产地是国内,肯定属于欺诈消费者,应受到惩罚;但众多商家是起着洋名,产地标明国内,这样做并不违法。市场中不仅家具行业洋牌泛滥,纵观服装、食品、房地产甚至汽车业,远看真洋,近看假洋,到处媚洋。以洋名充优质,借洋名谋高利。国人的衣食住行似已“洋货”泛滥。 商家起洋名,无非是在附和消费者喜欢拥有洋货的心理,扩大产品销路,在市场经济下,法律框架内,因起洋名而谴责商家没有必要。那么消费者追求洋品牌有错吗?中国制造虽已由弱变强,但制造业大国,仍不是品牌强国,尤其最近几年,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事件频频曝光,国货信誉极度受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来还有一个消费人群,热衷炫富消费。他们以购买欧美大牌为荣,其实心知肚明一些品牌是中国代工,冠洋名后价格大涨。但细想来,只要人家钱来得光明正大,如何选择产品是他们自己的事,似乎也无可指责。 目前的情况是,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已成为全球主要负债国,另一个债务大国美国甚至到了不提高国债上限就将违约的境地。按理说,在全球四处借钱的,应该是穷人,难与奢华、高品质等词挂钩,但国人偏偏热爱购买这些国家的产品。 消费者为何弃中取洋?随着国人购买力的提升,消费者更看重的恐怕还是品牌背后的软实力。 中国有强大而精良的制造业,产品也早不再是低质量的代名词,但在一个产品质量普遍提高的市场中,历史、文化等行销要素开始浮现,甚至成为洋货打开中国市场的关键。 对消费者而言,众多假洋事件后,甄别意识已逐步提高,冠假洋名将难以成为产品畅销的砝码。 对商家而言,成为世界工厂仅仅是成功的一步,会打工更得学文化,与其在起洋名、为注册地变身等方面费脑筋,不如在企业文化、品质、诚信建设上花心思。 监管部门与其费心思研究降税让利扩大出口,不如多研究如何让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购买中国产品。从基本的制度建设着手,着手建设中国产品的质量、文化意识体系,提升整体产品的附加值。不能仅仅抓质量监督,更要建立商业诚信,并综合提升环保、生态、文化、教育体制、社会福利等要素,增强中国软实力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