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打工还得学文化
2011-07-22   作者:陈东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央视日前曝光了达芬奇家居涉嫌身份造假。据报道,不少消费者因其产品可能是假洋品牌,质量欠佳,要求退货。
  家具业假洋问题由来已久,沾洋价贵让家具卖场洋牌泛滥,“某某家具真的很德国”的广告词,消费者已熟听多年。
  据相关规定,如果商品说明书或包装上产地标注国外,而实际产地是国内,肯定属于欺诈消费者,应受到惩罚;但众多商家是起着洋名,产地标明国内,这样做并不违法。市场中不仅家具行业洋牌泛滥,纵观服装、食品、房地产甚至汽车业,远看真洋,近看假洋,到处媚洋。以洋名充优质,借洋名谋高利。国人的衣食住行似已“洋货”泛滥。
  商家起洋名,无非是在附和消费者喜欢拥有洋货的心理,扩大产品销路,在市场经济下,法律框架内,因起洋名而谴责商家没有必要。那么消费者追求洋品牌有错吗?中国制造虽已由弱变强,但制造业大国,仍不是品牌强国,尤其最近几年,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事件频频曝光,国货信誉极度受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来还有一个消费人群,热衷炫富消费。他们以购买欧美大牌为荣,其实心知肚明一些品牌是中国代工,冠洋名后价格大涨。但细想来,只要人家钱来得光明正大,如何选择产品是他们自己的事,似乎也无可指责。
  目前的情况是,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已成为全球主要负债国,另一个债务大国美国甚至到了不提高国债上限就将违约的境地。按理说,在全球四处借钱的,应该是穷人,难与奢华、高品质等词挂钩,但国人偏偏热爱购买这些国家的产品。
  消费者为何弃中取洋?随着国人购买力的提升,消费者更看重的恐怕还是品牌背后的软实力。
  中国有强大而精良的制造业,产品也早不再是低质量的代名词,但在一个产品质量普遍提高的市场中,历史、文化等行销要素开始浮现,甚至成为洋货打开中国市场的关键。
  对消费者而言,众多假洋事件后,甄别意识已逐步提高,冠假洋名将难以成为产品畅销的砝码。
  对商家而言,成为世界工厂仅仅是成功的一步,会打工更得学文化,与其在起洋名、为注册地变身等方面费脑筋,不如在企业文化、品质、诚信建设上花心思。
  监管部门与其费心思研究降税让利扩大出口,不如多研究如何让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购买中国产品。从基本的制度建设着手,着手建设中国产品的质量、文化意识体系,提升整体产品的附加值。不能仅仅抓质量监督,更要建立商业诚信,并综合提升环保、生态、文化、教育体制、社会福利等要素,增强中国软实力的竞争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上海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馆亮相 2011-06-17
· 文化与金融需打“政策组合拳” 2011-06-09
· 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论坛在京举行 2011-06-02
· 老城地税分局:“小文化”里乾坤大 2011-05-31
· 《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 2011-05-23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