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风光无限的阳光私募,今年上半年遭遇业绩寒流。
去年阳光私募以9.41%的投资业绩,不但远远跑赢上证指数,还着实让公募基金“汗颜”了一把,行业规模也进入千亿时代。
但今年以来阳光私募的“成绩单”却风云突变。截至6月30日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目前超过900多只阳光私募产品中,上半年整体平均收益跑输上证指数。其中,近八成阳光私募产品为负收益,且约有6.85%的阳光私募亏损超过20%。
业内将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归结于,A股市场今年年初以来反复震荡,持续低迷,这让本来就面临诸多瓶颈的阳光私募雪上加霜。A股市场投资手段有限,缺乏做空机制,在市场低迷时,要有良好收益非常困难。
而且,今年上半年中小盘股以暴跌的形式“挤泡沫”也重创了部分激进的私募。在业绩压力之下,各种问题也随之显形:投资亏损出现清盘潮;阳光私募快速成长所依赖的银行渠道显现残酷的“双刃剑”效应,阳光私募生存公募化;曾同“打天下”的核心人员去职潮初现;产品发行困难,即使明星私募的产品也屡屡延期成立……
但问题暴露的同时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契机。业绩寒流逼迫阳光私募从片面追求扩大规模的“野蛮生长”中抽身,将主要精力回归至提高投资水平、建设核心团队、创新产品等方面。这一切更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上半年近八成产品亏损
在905个阳光私募产品中,今年以来实现正收益的产品仅有182支,占20.11%;垫底私募则亏损严重,约有6.85%的阳光私募亏损超过20%,其中不乏新价值、尚雅资产这样的去年“明星”。以追逐绝对收益为目标的阳光私募开始遭遇2008年以来最大的一次信任危机,清盘、发行失败接踵而至。
今年上半年的私募冠亚军均是新面孔:数君投资管理的外贸信托·博弘定向增发指数型基金1期取得了34.52%的收益率,摘得“半程冠军”;而呈瑞投资管理的兴业信托·呈瑞1期,收益率为22.56%,荣膺亚军。呈瑞投资总经理芮坤出身上投摩根,历任上投摩根双息平衡基金基金经理、上投摩根双核平衡基金基金经理;数君投资总经理刘宏曾创办过多家数字化财经信息服务公司。
今年上半年的冠亚军产品均成立于去年,在新人崭露头角之际,部分老牌私募也展示了实力,如“重庆国投·金中和西鼎”今年上半年取得15.77%的收益率,排名第五,该产品曾是2008年的阳光私募冠军,基金经理曾军表示,上半年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大盘蓝筹股修复行情以及良好的风控机制。
2009年的私募亚军“景良能量一期”今年上半年收益率为10%,排名第十六。景良能量的基金经理廖黎辉是一个趋势追随者,他的两种武器:一个是多年积累的宏观经济研究经验,一个是他自己独创的能量选股系统,前者用于判断“即将变化的趋势”,后者用于发现“趋势拐点来临的时间”。
由于上半年小盘股以暴跌的形式“挤泡沫”,造成部分私募损失惨重,其中不乏知名私募。
根据统计,上半年有64只产品亏损超过20%。2009年的私募冠军新价值、2010年的私募冠军世通资产、近两年的常胜将军尚雅资产今年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平均亏损幅度在20%左右。
由于产品净值亏至不足原先八成,部分阳光私募产品在上半年被迫清盘。非结构化阳光私募基金的清盘主要包括以几种情况,一是产品到期清盘;二是由于看空后市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管理人选择的主动清盘;三是由于产品业绩亏损和管理规模过小被信托公司强制清盘。
“两千万以下的要清盘。另外有的信托产品是有止损线的。就是你的单位净值跌到8毛钱或者7毛5。跌倒这个时候,就要求强制清盘。这样实际上是控制了下行风险。设置止损线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对基金经理也是很好的约束机制。”麦盛投资合伙人肖雄文表示。
银行渠道成“双刃剑”
从2007年到2010年,阳光私募发行的产品数量几乎以每年100%的速度成长,银行渠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业绩下跌之际,强大的银行渠道“双刃剑”的作用让私募坐立难安,陷入了“净值回落——被迫砍仓——净值更多回落——更多砍仓”的恶性循环。
在阳光私募发展初期,客户主要以自有客户为主,这些客户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投资风格非常了解。这种基于个人长期信任的信托关系持续而稳定,客户多放眼长远,不会因为短期的波动而赎回。
但是随着银行渠道的介入,客户多是奔着私募基金经理靓丽的过往业绩而来,对其投资风格和投资理念并不熟悉,导致两者之间的信托关系非常脆弱。尤其是对于激进的价值型选手,更构成考验。由于银行渠道的客户以稳健为主,在产品净值下跌超过10%时就开始给投资经理施加压力,超过20%就赎回产品,阳光私募疲于应对,被迫陷入“净值下跌—砍仓—净值更大下跌—再被迫砍仓”的怪圈。
在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净值之时,许多私募也被迫放弃了自己投资的理念,压力之下将仓位做成了“倒金字塔”。一位资深私募基金经理感叹道;“本来我们应该在指数低时重仓,指数高时轻仓,但现在却迫于压力,指数越跌越不敢重仓,指数越涨仓位反而越重。”
其实价值投资或者趋势投资都是一种风格,无所谓对错,但当越来越多的私募迫于客户压力滑向趋势投资之后,他们随着趋势频繁进行加仓或者减仓带来的巨大的冲击成本、交易成本也不可小视,造成整个行业的业绩也不可避免地趋向平庸。
银行渠道“双刃剑”作用展现也迫使私募在反思,做大规模冲动明显减弱,主要精力回归到投资的主业上来。比如瑞天投资总经理李鹏就表示,目前仍专注于公司产品业绩的增长,有银行方面主动寻找合作,目前没有快速扩大规模的需求。更有甚者,2010收益排名前十的一家上海私募的市场总监表示,“与银行合作太麻烦,综合考虑,公司产品都是通过自己渠道发行”。
在饱受压力之后,私募现在更愿意寻找适合自己风格的客户。在今年3月底的“第五届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上,本报记者与新价值投资总监罗伟广聊天时,一位听众冲到他面前激动地说:“我听说过你,我要去买你的产品,能否给我一个联系方式,我先投资100万元。”没想到罗伟广并没有积极回应,而是淡淡地说,“我今年做得不好,你要先多了解下。”
新价值投资总监罗伟广今年上半年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由于他的个人风格是集中投资,而集中投资往往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高风险高收益,尤其是在熊市即将结束时,这类阳光私募的弹性非常大,涨得快跌得也凶。
新价值的资产管理规模在2010年曾急速扩张,由于荣获2009年私募年度排名冠军,外加罗伟广本人明星般的路演号召力,一些不甚了解该公司投资风格的银行客户大量涌入。今年上半年由于中小市值股票暴跌,导致罗伟广管理的几只产品净值跌幅超过20%。
对于普通的股民来说,在今年上半年的行情下,20%的跌幅或许并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银行客户来说,20%的跌幅无法容忍,客户施加的压力达到无法承受之重。
年度私募冠军几乎都有“规模情结”。无论是2008年的金中和、2009年的新价值,还是2010年的世通资产,在规模急速扩张期,鲜有私募可以保持领先地位。但在过了规模急速扩张期后,也有私募可以卷土重来,比如金中和今年重新挤入前五名。
在今年4月份对新价值公司走访时,记者了解到公司正要搬迁到一个更大的办公场所,要吸纳更多投研精英加入,公司目前的计划是稳定规模,重燃投资业绩。新价值能否重拾昔日风采,尚需拭目以待。
核心人员去职潮乍现
私募投资公司上半年出现了多起核心人员去职事件。分析人士认为,造成去职风潮的主要原因在于股权激励不足,利益分配不均等。但据本报记者调查,随着去职潮给行业的警醒,私募行业已经开始重视股权激励,甚至部分私募计划推行全员股权激励。
能够保障投资业绩的是人才,由于激励不到位,尤其是股权激励缺失,导致今年上半年私募界频现核心人员离职事件。
深圳金中和投资公司在2008年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称道的“熊市冠军”,但该公司原投资总监邓继军、研究总监彭迅已于今年年初离职。此后有向日葵投资总经理兼投资总监金晓斌离职,孙燕军离开北京弘酬投资,彤源投资基金经理顾峰低调出走,华富励勤卜毅文代替投资经理朱精华走向前台。近日,更有原柏坊资产投资总监谢柳毅辞职。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私募核心人员离职事件已经发生了10起以上。
在阳光私募发展初期,团队中的核心成员多为校友、曾经的同事,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阶段,大家并不是特别看重股权。比如深圳金中和投资2008年的团队曾经多是武汉大学的校友和巨田证券的同事,展博投资的核心团队也是武汉大学校友,瀚信投资的团队出自原国信证券资管团队。
但随着阳光私募的壮大,其凝聚力不能再依靠紧密的亲友关系,利益分配显得至关重要,只有优越的激励机制才能形成持续的竞争力。据私募排排网统计,管理规模在30亿元以上的私募公司已达到11家,包括重阳、泽熙、凯石、朱雀等,11家阳光私募管理资产总规模为488亿元,占比34.36%,平均管理规模达44.36亿元,规模最大的阳光私募规模已经超过100亿元。投研团队也跟随壮大,据德邦证券统计,投研团队10人以上者已经占到了行业的一成。
“今年的私募核心人员离职风潮,大多数是由于激励不足所致。”一位离职的投资经理表示,其获得的收入远低于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在其任职私募基金经理两年期间,管理的产品为公司实现上亿元的净收益,而该公司给予的报酬仅百万元,远远低于自己的预期。
在饱尝了人才流失的被动局面后,私募公司已经开始重视激励,尤其是股权激励,用“金手铐”将大家绑在一条战船上。2008年的“熊市冠军”再度崛起,深圳金中和投资公司的“重庆国投·金中和西鼎”取得了今年上半年业绩第五名,目前该公司的股权已经能够覆盖到了所有的核心人员,而全员股权激励也正在筹划中。
展博投资是一家新锐阳光私募,被多家第三方评为五星级私募,今年上半年所有的产品收益率为正,风险控制良好,排名市场前百分之十,展博投资的股权涵盖了从总经理到投资经理到市场总监的核心管理团队。
中睿合银管理着8支阳光私募产品,行业中排名靠前,该公司的股权激励覆盖到所有的核心成员,除了创始人外,新加盟的市场总监邓凯也被赋予合伙人身份。原国海证券办公室主任杨杰加盟简适投资,成为该公司的市场总监,也顺利晋级该公司合伙人。
股权激励给私募人才带来的收益可观。据了解,一家私募去年的公司净利润为4000万元,市场总监作为一个小合伙人意味着有400万元的进账。
朝阳永续副总经理张子冰认为,“证券行业就像一个人才的大漏斗,人才总是从卖方流向买方,再从买方流向私募,而在民间成长起来的优秀投资管理人也会在私募行业沉淀下来。因此,私募行业永远不会缺乏优秀的人才,而正是这些不断涌现的优秀投资管理人,会让整个私募行业长期保持旺盛的活力。”
产品发行遇冷
今年上半年,尤其是5月份以来,阳光私募的发行遭遇冰点,延期募集的阳光私募数量达16只,其中不仅包括尚雅、云程泰等明星私募,2011年上半年收益冠军呈瑞投资也遭到“冷遇”,市场赚钱效应减弱和信托公司募集规模要求提高是主要原因。
呈瑞投资是2011年冒出的最大黑马,但依然遭遇发行难。资料显示,“呈瑞5期”产品推介时间为2011年5月18日至6月18日,但截至7月8日,呈瑞5期才得以募集成立。
融智投资研究员彭晓武指出,阳光私募募集期一般是一个月,也有信托公司的募集期30个工作日,尽管如此,这些产品目前仍然无法正式成立。彭晓武表示,往年阳光私募发行很少延期,很多产品半个月就能募集成功,今年以来,市场持续低迷,阳光私募赚钱效应减弱,发行遭遇困境也是在所难免。
数据显示,上述发行延期的16只阳光私募中,多只产品的募集时间已经超过两个月,分析人士指出,尽管目前市场出现回暖迹象,但有些产品仍难以逃脱发行失败的厄运。
阳光私募从2003年发行第一支产品至今,到2011年已经进入第9个年头,阳光私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过去三年产品数量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长,但今年上半年首次出现规模缩水的情况。根据私募排排网统计,截至2011年6月30日,全国520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管理的私募证券基金产品达1593支,总规模达1420亿元,比2010年新增约220亿元;新发行351支产品,规模300亿元左右。
由于今年的总发行规模和新增资金的差额可以推算,今年私募净流出的规模在80亿元左右,流出的原因主要是亏损、赎回和清算。
面对发行困境,部分阳光私募用创新突破困局。今年上半年的冠军产品———博弘定向增发指数型基金1期就是一款有着全新设计理念的产品。资料显示,这支基金的投资对象为定向增发型股票。在设计此款产品时,投资顾问就考虑到定向增发的股票兼具绩优、成长性和长线投资三重特性,而且由于定向增发股票具有天然的安全边际,定向增发股票折扣发行一般比市价低10-30%,是打折买优质股票,胜算概率大。
据了解,近两年国内多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已经进入或者准备抢食定向增发这块蛋糕。目前,凯石投资、朱雀投资、江苏瑞华、上元投资等私募已经参与到定向增发市场,比如凯石投资依靠上市公司雅戈尔(600177,股吧)的重金支持,2009年期间,在定向增发市场投资资金43亿元,引起市场强烈关注。
针对发行困境,创新型私募产品会不断涌现。据悉,由广州昭时投资公司发行的国内首只“半结构化”阳光私募即将问世,该产品通过母信托计划同时发行一只结构化和一只非结构化产品,认购资金将按1:1比例同时认购旗下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产品。该产品信托计划预案显示,投资顾问以自有资金5000万作为劣后资金投资结构化产品,管理型产品则采用与结构化产品一致的操作方式,投资的股票品种、数量及买卖时间均保持同步。
昭时公司负责人坦承,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单纯管理型产品的发行面临较大困难,该产品产品设计一方面出于对销售的考虑,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该产品稳健的投资风格。
“随着优秀新人的加入和行业的沉淀,私募向好的趋势难挡”。朝阳永续副总经理张子冰表示,阳光私募在上半年遇到的挫折,只是因为市场出其不意的下跌而导致的暂时现象,随着市场的转好,阳光私募会很快调整策略,扭转目前的颓势。私募行业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阳光私募必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