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欧洲央行宣布利率决议,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1.50%。不过,在欧洲央行加息后,欧元并未见到明显提振,整体走势仍然偏弱。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议息会议后的声明中也预留了继续上调利率的空间。那么,今年欧洲央行还会加息吗?
就此问题,7月11日,Michala
Marcussen在北京金融街的泰康国际大厦接受了《投资者报》记者采访。
《投资者报》:您对欧洲央行此次加息怎么看?
Michala
Marcussen:加息符合市场预期。我们认为,欧洲央行仍会继续加息。欧洲央行加息的政策是根据欧洲区整体的复苏状况而定,其目标是将实际利率提升至正数或者零,预计未来每季度至少会加一次息,即25个基点,直至明年年终,预计下次加息可能在9月份。
《投资者报》:在欧洲央行加息的同时,美联储仍维持低利率,为何欧美采取不同的策略?
Michala
Marcussen:欧洲央行与美联储对于加息的分歧很大,因为美联储关注的是失业问题,它的目标是稳定增长;而欧洲央行强调的是价格稳定,更关注通胀问题。
事实上,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的不同定位源自于欧美不同的历史教训,高通胀在欧洲历史上留下的危害让人们印象深刻;而美国的问题是通缩,美国对低利率与通胀容忍度比较大。如果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美国GDP的增长速度就会有所放缓。而一旦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就会影响到就业。因为美国的劳动力管制比欧洲少,流动性较强,同时保障也不如欧洲全面。因此,在GDP可能下滑的情况下,美联储不得不推迟加息或放缓加息的步伐。而欧洲在这方面就不用过于担心。
《投资者报》: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有何影响?
Michala
Marcussen:说到欧债危机,最最坏的情况是,如果有一个国家有无序的债务违约情况出现,那么这种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就像雷曼兄弟当初倒闭那样。这样,欧洲债务就会对全球的流动性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必然也会影响中国。
不过,对中国而言,最可能的影响来自贸易通道。但中国的贸易是由银行体系先产生问题,然后才影响到实体经济,因此,我认为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