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菲的“中国现象”与“中国价格” 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非诚勿扰》中,“成功人士”谢子言接过美女梁笑笑倒给他的一杯红酒,喝了一口说:“长城干红吧?味儿太薄了,缺少内涵。我是喝拉菲的。” 今年1月18日凌晨2时06分,影视大腕宋丹丹在微博叫板房地产大鳄潘石屹:“……潘总,我就是个演员没多少钱,我请你喝拉菲,别再盖楼了,真的,求你了!” 从影视作品到现实生活,拉菲(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在中国已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中国人对拉菲的崇拜,已经超越了年份、分数以及酒质。波尔多五大一级酒庄,拉菲“五岳独尊”;拉菲副牌Carruades
de
Lafite(中文名称“小拉菲”)也鸡犬飞升,成为一种在中国红得发紫的红酒,其影响力甚至超越某些二级酒庄。这种奇怪的现象被英国《滗酒器(Decanter)》杂志出版总监莎拉?肯普(Sarah
kemp)称之为“拉菲的中国现象”(Lafite's China
phenomenon),她在《滗酒器》杂志卷首语《葡萄酒的认知差距》中写道:“世界上其他地方决定好酒的因素,在中国不一定适用。以拉菲副牌Carruades de
Lafite为例,不论在英国还是美国,从来就不是非要不可的葡萄酒,但在中国却比许多一级酒庄和二级酒庄还要抢手。” 所有的波尔多人都在纳闷,甚至连掌管拉菲酒庄的罗斯柴尔德男爵集团(Domaines
Barons de Rothschild)总经理克里斯托夫?萨林(Christophe
Salin)也觉得不可思议,他在2009年9月接受法国《西南报》采访时说:“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中国现象’。我第一次访问中国迄今已近20年,中国人已经非常快速地跟上法国的奢侈品市场,并把顶级葡萄酒看作生活的艺术的一部分。可能因为拉菲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很容易发音,他们喜欢的这个酒标也恰好反映了他们对法国的想象。” 更不正常的是,“拉菲的中国现象”已经导致市场出现“拉菲的中国价格”。针对苏富比拍卖行(Sotheby's)2010年10月29日在香港以每瓶182万港元拍出3
瓶1869年拉菲,创造世界上最昂贵的葡萄酒新纪录,原《经济学人》亚洲版主编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在《金融时报》发表专栏文章,提出这样一个新名词——“拉菲的中国价格”(Lafite's China
price),文章称:“3瓶1869年的拉菲在香港拍出43.79万英镑(注:以港币结算3瓶合计546万港元),这赋予了‘中国价格’新的含义。这个词通常是指最低廉的价格——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但如今在最高端市场,也存在一个‘中国价格’,富裕的中国人把稀世奢侈品的价格,哄抬到让许多西方竞价对手吓得脸色苍白、以至于悄悄地溜出拍卖场的地步。” 据Lix-ex(伦敦国际葡萄酒交易所)跟踪,在苏富比举行的这场香港“拉菲古堡——酒庄直递尊贵窖藏”拍卖专场,多个年份的拉菲成交价数倍于英国市场最近交易价,比如:一箱(12瓶)1982年拉菲,英国交易价37500英镑,香港成交价84289英镑(注:以港币结算103万港元),差价高出125%
;一箱2005年拉菲,英国交易价10182英镑,香港成交价23522英镑,差价高出131% ;一箱2009年拉菲(尚在橡木桶陈酿阶段),英国交易价10950
英镑,香港成交价43124英镑,差价高出294%……当然,我们不确定其中有多少买家是来自中国内地,苏富比国际葡萄酒部经理、葡萄酒大师塞蕾娜?苏克丽芙(Serena
Sutcliffe
MW)的说法是:“拉菲在19世纪受到欧洲贵族的欣赏,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赢得美国人的青睐,现在正在征服亚洲。” 如果是为了面子,那么…… 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狂热地追捧拉菲?这是富隆国际酒业公司(Aussino)总裁、《滗酒器》杂志“全球葡萄酒行业50位影响力人物”之一的沈宇辉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他曾经这样总结:“如果你宴请10
个人,上拉菲人人都会知道是顶级好酒,上拉图(Chateau Latour)只有五六个人知道,上玛歌(Chateau
Margaux)只有两三个人知道……” 不过,如果是仅仅为了面子,拉菲其实并不是面子最大的选择,哪怕是中国人顶礼膜拜的1982年拉菲。 在美国《葡萄酒观察家(Wine
Spectator)》杂志选出的“20 世纪12瓶梦幻之酒”排行榜上,波尔多入选的只有1900 年玛歌、1921年伊甘(Chateau
d'Yquem)、1945年木桐(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1947年白马(Chateau
Cheval-Blanc)、1961年柏图斯(Chateau Pétrus),并没有拉菲。 在《滗酒器》杂志2004 年选出的“今生不容错过的100
瓶葡萄酒”排行榜上,单列在前面的10瓶绝代佳酿也没有拉菲,波尔多入选的只有1921年伊甘、1945年木桐、1947年白马、1961年拉图、1982年碧尚女爵(Chateau
Pichon Longueville Comtesse de
Lalande)。拉菲只在按产区列出的13款波尔多葡萄酒中,以1959年拉菲忝列其中。 在1855年波尔多分级系统,拉菲也只是五大一级酒庄之一,并非五大一级酒庄之首,当时的排名只是按酒庄名称首字母顺序排列的。倒是Lix-ex在2009年对1855年波尔多分级系统提出挑战,他们根据梅多克(Médoc)和佩萨克-雷奥良产区(Pessac-Léognan,1987年从格拉夫
独立出来)的2000多款红酒在2003年-2007年5年间的平均价格,重新分出60家列级酒庄,也是分为5个等级,其中一级酒庄的入选资格是:一箱
(12瓶)的平均价格达到2000英镑以上。Lix-ex据此分出六大一级酒庄,按价格顺序依次为:拉图(4620英镑/箱)、拉菲(4197英镑
/箱)、玛歌(3773英镑/箱)、木桐(2941英镑/箱)、侯伯王(2705英镑/箱,Chateau
Haut-Brion)、美讯(2225英镑/箱,Chateau la Mission
Haut-Brion)。也就是说,拉菲是老二,拉图才是老大。 如果以具体到年份的身价来看,在《滗酒器》杂志2010年8月发布的1961年-2005年50年间法国葡萄酒价格榜上,1978年罗曼尼-康帝
(DRC.Romanée-Conti)以85790英镑/箱位居第一,1990年罗曼尼-康帝以79579英镑/箱排名第二,1961年柏图斯以
74062英镑/箱排名第三,接下来的第四、第五、第六位又分别被1999年、1967年、1996年罗曼尼-康帝占据,第七位被1990年里鹏(Le
Pin)占据,第八、第九、第十位分别被1982年、2000年、1990年柏图斯占据。1982年拉菲仅以34562英镑/箱排在第十一位。也就是说,
过去50年来,真正的法国酒王是勃艮第的罗曼尼-康帝,真正的波尔多酒王是右岸的柏图斯。 如果以分数来看,在美国著名酒评家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给过满分(100分)的2007年之前的法国葡萄酒中,截至2010年10月的重新评定结果,仍然能够保持满分的波尔多葡萄酒,拉菲只剩2
个年份(1996、2003),而左岸佩萨克-雷奥良产区的美讯多达5个年份(1955、1959、1975、1982、2000),右岸波美侯产区
(Pomerol)的柏图斯多达7个年份(1921、1929、1947、1961、1989、1990、2000)。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位于罗讷河谷罗帝丘(C?te-R?tie)的吉佳乐酒庄(E.
Guigal),仍然保持满分的葡萄酒多达21款,其中,拉慕林葡萄园(La
Mouline)有9个年份(1976、1978、1983、1985、1988、1991、1999、2003、2005)、拉兰当葡萄园(La
Landonne)有7个年份(1985、1988、1990、1998、1999、2003、2005)、拉杜克葡萄园(La
Turque)有5个年份(1985、1988、1999、2003、2005),而这3个葡萄园的首个酿造年份才分别可以追溯的1966年、1978年、1985年,总面积加起来还不到5公顷。另外,在罗伯特?帕克的评分系统,拉菲还曾经创造过波尔多葡萄酒分数最低纪录——1974年拉菲只得56分,50-59分属于“令人无法接受的葡萄酒”。 总而言之,以势利的眼光看,论分数、论身价、论排名,拉菲绝对不算最有面子的葡萄酒。 如果是为了享受,那么…… 去年曾有一位房地产商打来电话,问我在哪里可以搞到一箱1982年的拉菲,说是要请银行领导吃饭。我问吃什么,他说无非是鲍翅参肚之类。我告诉他,领导们爱吃的鲍鱼、鱼翅、海参、鱼肚、生蚝、大闸蟹之类,恰好并不适合搭配以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为主体的拉菲红酒,其结果必将是满嘴的鱼腥味、铁锈味以及苦涩感,搞得鲍鱼和拉菲两败俱伤,既有损于海鲜的鲜美滋味,又显不出拉菲有多么好喝。我建议不如选一些澳大利亚的霞多丽白葡萄酒(Chardonnay)、法国的阿尔萨斯雷司令白葡萄酒(Riesling)或者香槟(Champagne),总花费可能用不了一瓶拉菲的价钱。但他犹豫不决:“价钱倒是无所谓,问题是给领导喝合适吗?” 根据西餐的正式宴会体系,餐前要喝开胃酒,比如香槟;正式进餐要给每一道菜搭配一款佐餐酒——海鲜和鱼类配白葡萄酒、牛羊肉配红酒;上甜点时要配贵腐酒或晚收型甜白葡萄酒;最后还应该来一杯餐后消化酒,比如波特酒或白兰地。而且,亭亭玉立、错落有致的高脚杯,以及每只杯中不同色调的葡萄酒,也会为宴会增加喜庆气氛,使宴会显得足够隆重和排场。这正是“法国大餐”去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我们沿袭喝二锅头和啤酒的习惯,一场10个人6道菜的宴会,可能会上12瓶拉菲,却不会选6种不同的葡萄酒各两瓶。所有的食物都用拉菲去对付,不但单调,而且还会扭曲某些食物的味道,并且抹杀拉菲的品质。其实,中餐虽然是“共餐主义”,但上菜顺序跟西餐也差不多,而且现在许多高档中餐厅实行分餐制,完全可以随着上菜的节奏去上酒。所谓好酒的定义,不只在于名气大、等级高、品质好、价钱贵,最终还要取决于与食物的搭配是否完美,这才是葡萄酒的终极价值。 另外,英国著名酒评家、葡萄酒大师杰西丝?罗宾逊(Jancis
Robinson
MW)还曾在2008年发表《拉菲的传奇》一文指出:“我肯定比一般的中国人更喜欢拉菲的味道,它非常干,几近严峻,醇厚,优雅,而这种风格让葡萄酒新手接受起来定会特别艰难,与中国的大多数食物搭配更是一场‘酷刑’——无论是各个省份的甜、酸以及辛辣的食物,还是高级饭店餐厅里奢侈的堆满松露和鹅肝酱的食物。” 也就是说,对于刚接触葡萄酒的人们来说,现在可能还不是喝拉菲的时候。就好比绘画要从素描学起,我们不妨先从简单易饮的葡萄酒喝起,比如基本的波尔多AOC。 如果是为了鉴赏,那么…… 毫无疑问,拉菲是一座伟大的酒庄。在波尔多五大一级酒庄中,拉菲红酒就像京剧“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严谨,工整,端庄,标致,体现了梅多克红酒的标准形态。但正如许多人更喜欢程派的沉郁幽怨、尚派的飒爽激越、荀派的妩媚俏丽,不少人可能更喜欢拉图的雄浑、木桐的华丽、玛歌的柔美、侯伯王的古朴…… 葡萄酒最让人着迷的地方是:每天有那么多不同的酒庄、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土地、不同的品种、不同的类型、不同的传奇,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品味、去探索。如果只是盯着现成的名气、等级、分数以及价格去品酒,那未免索然无味。如果我们满足于每天喝拉菲,那更是一种恐怕连拉菲庄主埃里克男爵(Baron
Eric de
Rothschild)也难以接受的现实,因为这将导致拉菲在中国的“LV化”,即使不至于出现经济上的泡沫,至少也会导致文化上的贬值。 当然,相信总有一天,中国的拉菲崇拜者必将跨越波尔多的纪龙德河,向右岸的波美侯和圣埃米利永进发,继而留连于勃艮第的某个寂寞的村庄,徘徊于罗讷河谷的某个苍凉的山丘,然后再兴致勃勃地徜徉于莱茵河与摩泽尔河流域,纵横于皮埃蒙特与托斯卡纳之间,沐浴在杜罗河和里奥哈一带的阳光下,不断发现散落在某个角落的稀世珍宝。原来,葡萄酒的世界是那么大,世界上的好酒是那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