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汇率挂钩产品"零"声不断
2011-06-30   作者:郭觐  来源:国际金融报
 
【字号

    海水退潮时,就知道谁没有穿底裤。在银行理财产品天量发行之时,那些从资本市场撤退的投资者,被这些产品的高预期收益率吸引。然而到期后为零/负的真实收益率,却让投资者苦不堪言。受5月以来原油、黄金、白银等大宗商品暴跌,国际股市大幅波动的影响,相关结构型理财产品的收益受到很大损失。而多家商业银行的挂钩汇率的结构性产品,也出现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相关专家表示,造成结构型理财产品收益率为零的原因很多,产品的期权结构设计、投资期限跨度、进场时机以及投资选择等因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考虑到当下经济局势正处于“十字路口”,结构性理财产品也许无法在短期内告别“零收益”。

  “零”声不断

  资料显示,自今年初至6月13日,汇率挂钩产品发行量为30只,几乎等于去年全年发行量。但是这些产品有不少未能给投资者带来预期的高收益。据普益财富发布的报告显示,招商银行不久之前到期的一款名为“焦点联动系列之汇率表现联动理财计划”的结构型产品,该产品挂钩对象为欧元兑美元的汇率。观察期内,欧元兑美元汇率跌破了区间下限,产品到期收益率仅为最低预期收益率0.5%,未实现4.5%的最高预期收益率。另外,该行在上周到期的一款结构型产品"金葵花"焦点联动系列之A股金融类股票表现联动理财计划”未实现7%的最高预期收益率,到期收益率为零。
  结构性产品的“零”声从一家家国内商业银行传来。广发银行今年初发行一只汇率挂钩产品,挂钩于欧元兑美元汇率,产品挂钩方式为区间触发型。根据产品的设计,若观察期内欧元兑美元汇率从未突破设定的区间,则到期时向投资者返还理财本金以及5.0%的年化收益率。否则收益为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在产品存续期内,突破了汇率区间上限,因此产品提前终止,收益率为零。
  事实上,这样的“零”声也从外资银行内部传出。今年6月3日东亚银行到期的一款结构型产品,尽管实际收益率达到8.5%,但是其预期收益率高达16%,因此到期收益率仍未达标。花旗银行一款名为“1年期人民币结构型投资账户挂钩一篮子消费类股票每日累计收益”的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其最高年化预期收益率为8%,然而产品到期收益率为0.0325%。

  警钟迟来?

  据记者了解,结构型理财产品往往挂钩于汇率、期货价格、原油价格、贵金属价格、商品指数、股票指数等。其结构有区间触发型,也有看涨型和看跌型。这类理财产品往往设计成保本型或保证一定的低收益,而高收益部分则需要冒一定的风险。
  “绝大多数结构型产品的挂钩对象均为海外金融产品或者指数,投资者在投资之前需要对这些挂钩标的有一个较深入的理解,对其走势要有自己的判断。”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表示,了解挂钩标的后,投资者还应该进一步了解产品的收益结构。例如产品是否保本,如果不保本,有无止损线。对于不保本且未设立止损线的产品,投资者需要谨慎。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一些银行发行的结构型理财产品存在设计不合理的现象,投资者与银行之间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据这位人士透露,一些产品在设计时规定了投资者可获得的最高收益率,例如当初设计的最高预期收益是10%,即便挂钩标的指数的涨幅很大,投资者也只能获得不超过10%的收益率,剩余的部分属于银行的投资收益;反之,如果挂钩指数下降,银行可以采取提前终止的方式规避风险,保证一定程度的本金。这就是俗称的“银行吃鱼翅,客户喝米汤”。

  短评:左转,还是右转

  “零收益”、“负收益”的声音还是从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报表中传来了,特别是以汇率为挂钩的区间结构性产品。从相关统计机构的数据中看出,无论是最有开拓精神的中资商业银行,还是具有丰富市场博弈经验的外资行,其产品的收益率多以“零”分交卷,实在有些“寒酸”。
  这种区间结构产品本身的设计思路并不坏,产品挂钩的标的物大都为热门资产。特有的涨跌区间的设定使得产品似乎能够使投资者无论在熊市或牛市中均可获得较高收益,外加对本金安全的保障,吸引了很多对风险承受能力并不高的投资者。
  然而,对于银行理财产品中的外币结构类产品而言,最终收益不仅取决于挂钩标的资产的类别和未来走势。产品的期权结构设计、投资期限跨度、进场时机以及投资币种选择等因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国际金融形势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之时,一旦投资者对标的物的未来趋势发生误判,或者设计者在设计结构参数时出现严重失误,都会引发零收益事件。更要命的是,结构型理财产品对经济波动十分敏感。在当前全球经济局势走到“十字路口”时,如果经济这个老家伙选择左转弯,而结构性产品却坚定地选择向右拐,那么悲剧的“零”声将一定袭来。

  贴士:两误区慎入

  很多投资者对这类挂钩型理财产品存在误区,一种误区是,以为最高预期收益肯定能实现;而另一种误区是以为一旦触发风险事件变成零收益,产品就可以提前终止。而事实上,最高预期收益的实现概率并没有那么高,而一旦发生风险,产品也不可能就此提前终止,因为绝大部分资金存了一个定期存款,不到期不能支取。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银监会出手整治银行理财产品 2011-06-30
· 银行理财四问题突出:外资银行不透明 2011-06-27
· 疯狂利率为银行理财带来机会 2011-06-27
· 基金“哀鸿遍野” 银行理财“偷着乐” 2011-06-24
· 在售银行理财产品[2011-06-24] 2011-06-24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谢国忠:软着陆可能成为陷阱·[思想]张立伟:中国奶业没有“消费者主权”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