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购期有讲究 短期理财品存陷阱
2011-06-28   作者:印峥嵘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字号

    由于短期市场利率飙升,银行近期热衷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在这类产品热销的背后,《每日经济新闻》调查发现,与客户期盼的高收益初衷不同,拉长的申购期限,使得这类产品的实际利率并不如想象中高。

  超短期产品的申购期“陷阱”

  赵越(化名)近期通过《每日经济新闻》的读者热线打来电话称,他于2011年4月到中国银行办手续时,客户经理向他推荐一款超短期理财产品,8天的年化收益率4.1%。
   理财经理告诉他,这款产品4月25日截止申购,根据以往的经验肯定会十分抢手。为了确保能买上,建议他自销售起始日4月21日起就把足额的资金存进中行账户。
  考虑到4.1%的年化收益十分诱人,赵越于4月21日向中行账户存入70万元现金,用于购买“搏·弈”稳健增值期限可变人民币债券型产品,产品代号为SHWJ1104C8D-2(8天)。
  赵越对记者表示,他后来确实拿到了8天4.1%的利率,但他左思右想发现,4天的申购期实际上使8天4.1%的年化收益去掉了1/3。
  记者致电中行客户发现,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申购期内按照0.5%的活期存款计算利率。经计算,赵越本次购买超短期产品的实际收益仅为2.79%,低于当前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3.25%。
  《每日经济新闻》调查发现,近期这类超短期理财产品比比皆是,有的3天的预期年化收益达6.3%,个别甚至超过7%。银行在产品说明书中写道,投资特色是投资期限短,投资者资金不会被长期锁定,同时潜在收益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以渤海银行发行的“2011年渤盛88号理财产品(9天)”产品为例,产品说明书显示10万元起卖,9天的付息周期内预期最高年收益率5.8%(已扣除相关费用)。
  但据记者粗略计算发现,如果算上6月27日至30日3天的募集期,产品的实际年化收益率也要打个折扣,约为4.17%。

  超短期产品未必保本保收益

  “存款准备金上调后,银行可放贷的资金不多,各家银行都在拉存款、抓头寸。”华东某银行客户经理对《每日经济新闻》透露。
  “但是银行不能凭空拉存款,得有一些有吸引的东西做"噱头",吸引客户来银行开户,并且心甘情愿地把钱转进来。”上述人士表示,“为了迎合一些人"来快钱"的心理,一些"吸引眼球"的超短期的高收益产品在季末、月末应运而生。”
  “实际情况往往是,一些大额资金慕名而来,却眼看着超短期理财产品一开放申购即遭秒杀,没买上的因为资金大不方便马上转出,只能躺在账上等着另行购买其他产品,无形中就留在了银行账上。”
  上述人士进一步表示,理财产品一般分为保本保收益、保本浮动收益类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类,对于超短期理财产品,银行一般设计成最后一种,即既不保本也不保证收益。
  记者仔细查阅产品说明书发现,原来即使是打折后的年化利率投资者也未必稳操胜券。如上述渤海银行产品说明书的风险提示一栏明确称,“本理财产品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渤海银行不保证本金和收益……”
  招商银行一款类似的超短期产品“大运金牌理财季”—招银进宝系列之人民币日日盈51号理财计划(3天)也明确写着:“本理财计划不保证本金及理财收益,……在最不利的情况下,本理财计划有可能损失全部本金,理财收益率可能为零甚至为负,……”

  链接:银行间市场利率短暂飙升

  自6月20日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以来,紧缩政策层层加码,导致短期利率一度攀升至3年来新高9.6%,昨天 (6月27日)仍然在7.2455%的高位徘徊。
  据了解,银行间市场利率在存款准备金上调之前即开始上行,为了满足月末需求及迎接例行的半年度监管审查,银行开始揽储和留存现金。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随着银行间市场利率以及CPI上升,几乎所有人都预计央行将使用加息手段而非上调存准率。因而政策一经出台,银行顿时慌了手脚,投入到短期资金的争抢之中。”
  汪涛预测称,银行间市场利率将于7月初回落,随着半年度和月末需求逐渐消退,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将在未来几天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未来3周内,约有4000亿元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将到期。若央行不展期,或将向体系内释放一定流动性。且每日的新增外汇流入也应有助于提供流动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银行为什么要玩“躲猫猫”? 2011-06-28
· 西班牙更大风险来自银行业 2011-06-28
· 萨科奇:支持法国银行起草的希腊债券展期计划 2011-06-28
· 国际清算银行敦促发达国家整顿财政以防债务危机 2011-06-27
· 贵州鼓励中小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募集资金 2011-06-27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谢国忠:软着陆可能成为陷阱·[思想]张立伟:中国奶业没有“消费者主权”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