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坏情况:70只基金在清盘边缘,信诚宝盈危险,37公司不敢扔“烫手山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话现在完全可以用来形容为数量已经达到70只的迷你基金。它们为公司贡献着负利润,大多数翻身无望,然而出于面子考虑,这些“烫手洋山芋”,还没有一家公司敢丢掉。
1亿以下迷你基金已达70只
据wind数据,旗下运营着份额1亿迷你基金的公司达到37家,虽多为中小型基金公司,也不乏嘉实、兴业全球等大中型基金公司的身影。华泰柏瑞、金元比联、诺德、申万菱信、信诚、宝盈、汇丰晋信、天弘多家公司,旗下份额低于1亿份的基金均达到三只以上。
华泰柏瑞旗下的华泰柏瑞货币A、上证中小盘ETF、华泰柏瑞增利A三只基金份额低于一亿;
金元比联旗下则有金元比联成长动力、金元比联丰利及金元比联核心动力三只迷你基金;诺德基金旗下的迷你基金为诺德成长优势、诺德增强收益及诺德主题灵活配置;申万菱信旗下则有申万菱信货币、申万菱信竞争优势及申万菱信盛利配置;信诚基金旗下的迷你基金为信诚经典优债A、B,信诚三得益债券A、B,信诚中证500A、B等六只。
“这些基金的运营肯定是入不敷出的,”一位业内人士评价道,“一只新基金的宣传推广成本就得200万元左右,加上其他发行成本,基金经理的薪水,更加是入不敷出。”
但是这些产品即使亏本,仍然不得不继续。“没有基金公司会简单的出于盈利及成本的考虑而清盘。关于清盘, 基金法里面是有规定的,但只是规定到风险提示和提交解决方案,
并未提及清盘条件,监管层有自己的考虑,而 基金公司从爱面子的角度,谁都不想做第一个。“
“但是即便是这种情况,新产品还是会发,跑马圈地还在继续。公募基金整体规模达到2万亿之后,就进入了一个体内循环,拆西墙补东墙的游戏。“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则指出:“其实一些基金被边缘化也是正常,这是市场和投资者的自然选择,是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另外产品的发行也要看时机的。以现在的新发产品的平均规模来讲,前两年不赚钱是正常的。”
银行理财产品替代性强,债基、货币基金成重灾区
据统计,70只份额小于1亿元的基金产品中,2003年、2004年、2005年成立的产品数量均为1只,从2006年开始,迷你基金开始增多,当年成立的迷你基金数量为4只。
2007年大牛市,基金业进入黄金时代,发行神话接踵而至,当年发行的产品,如今无一只份额在1亿元以下。
2008年熊市来临,成为迷你基金的重灾区。这一年成立的迷你基金,数量达到25只,超过如今迷你基金总数的三分之一,2009年亦不幸运,诞生迷你基金22只。
2010年形势有所扭转,全年诞生迷你基金9只,但行到2011年,仅仅半年,已诞生迷你基金8只。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迷你基金中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数量众多,紧随其后的品种是指数基金。
对此,江赛春分析道:“迷你基金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多,有一个原因是这些产品通常产品业绩比较稳定,即使市场不好也不会亏损太多,反而会被投资者优先赎回。”
而另外一位基金公司高管则更为忧心:“债券、货币类基金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银行理财产品也是固定收益类居多,对基金行业的这类产品替代性很强,又在同一个渠道销售,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基金的同类产品空间被严重挤压。”
关于第三方基金销售 公司在监管层面上迎来的重大利好,他则表示,对基金公司来讲短期不用过于乐观,“远水解不了近渴”。
解决问题还需监管、股东、公司层面三管齐下
“造成这种现象,不能一味怪基金公司,这个原因是很复杂的。基金公司本身有原因,但是外部原因更大。”上述基金公司高管告诉记者。
据其分析,外部原因包括三个。第一个原因是市场,市场不好的时候,首先发行规模就上不去,而现在持续营销也未成气候。第二个原因是投资者,业绩好的时候,很多持有人反而会选择赎回。第三个原因在于渠道方面,银行会动员客户赎回旧基金,申购新基金。
此外,他还透露,其实监管部门已经关心迷你基金的问题,也数次和业内公司沟通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现在的状况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所以还是很难。外部来说,需要监管机构的引导,比如制定特别的制度等。”该高管说道。
“内部来说,需要股东有长期性的眼光。现在很多基金是‘有娘生,没娘养’。其实市场好的时候,公司也给股东赚了很多钱,在公司遇到困难的时候,股东应该有这个眼光和魄力去支持。
该高管亦承认当务之急还是在于基金公司本身,“迷你基金的存在不仅是从盈利角度对公司没有贡献,更应该认识到的是,这些持有人,虽然是少数,但是也不应该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