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监管部门启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一级市场无风险套利的交易模式逐渐宣告结束。数据显示,进入2011年,纳入统计的新股中有八成破发,而参与“打新”的300多只基金的总体浮亏额相当于一只中等规模的基金凭空消失……
超过万亿的“打新”资金究竟会流向何处?失去“打新”这把“利刃”,以债券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又会在策略上作出怎样的改变?
新股破发成常态 “打新”不再是低风险机会
2011年上半年,中国股市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新股破发成为一种常态。
数据显示,截至6月1日,今年上市的139只新股有111只破发,占上市新股总量的79.86%。其中,主板公司、中小板公司、创业板公司破发率分别达到72.2%、82%和80.3%。
“新股的高比例破发,实际是前期A股市场扭曲的定价体系的一种修正体现。”在与本报记者的连线中,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李骏表示:“破发有利于整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能给股东持续回报的企业才能得到融资的机会这才是证券市场的魅力所在。”
诚然,如李骏所说,新股不败神话的破灭,标志着我国新股发行向市场化方向又迈出了一大步。然而,对于基金而言,破发所带来的却是异常庞大的经济损失。
数据显示,5月12日至6月12日这一期间,共有28只新股登陆A股市场。其中21只新股网下获配投资者名单中出现基金身影,涉及69只基金。截至目前,由于上述新股中已有11只破发,获配的基金累计浮亏达到8239.67万元。
面对累累的亏损,记者发现,基金“打新”的态度日趋谨慎,甚至有基金公司明确表示暂停“打新”。在最近一个月,符合参与新股询价条件的684只基金中,仅165只参与了新股询价,占比仅为24%。特别是景顺长城、泰达宏利等21家基金公司,在这期间均未参与新股询价,占可比62家基金公司的34%。
“以往打新股资金获得稳定的超额收益的情况本身就属于非正常。”对此,李骏表示:“投资对象的选择,要注重是否有价值,而不是新旧与否,这是基本常识。现在,基金也该彻底明白,没有永远免费的午餐。”
彻底暂停打新不可取 加强新股定价能力是关键
基金公司暂停“打新”的行为,固然可以规避新股破发的风险,但对于热衷于打新股的债券型基金而言,这也意味着可能失去分享新股红利的机会。“2007年,A股市场的债券型基金业绩相当之好,全年净值平均增幅高达23.56%。”一位市场人士告诉记者:“纯做债券交易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么高的收益率;其中,打新股对债基的业绩贡献度非常大。”
但在如今新股“破发”已成常态的背景下,一方面,“打新”中签越多,损失往往越大,另一方面,由于债券波动小,债券型基金若想有超过同业的突出表现,“打新”又似乎必不可少基金该如何调整策略呢?
“加强对新股定价的能力。”市场人士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参与新股发行,应当通过研究发行标的,对上市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以及市场同类企业的股值水平给予新股合理的报价。”李骏表示:“而大部分过度参与"打新"的债券基金,正是缺乏这种定价能力。”
事实上,债券基金作为存款的替代品,属于低风险产品。因而在李骏看来,债券基金在业绩排名的压力下试图通过新股申购等权益类投资增加收益,这本身就偏离了其风险的基本属性。他认为,债券基金未来还是应当更重视固定收益品种的稳健类投资,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回报,才能在现在和银行理财产品等同样属于低风险投资品种的竞争中占据自己的位置。
“打新”资金流向低风险产品设计创新成基金自救出路
资金永远是趋利避害的,一旦“打新”失手成为常态,相关资金便会大举撤出,重新布局。而根据市场的相关统计,这笔资金的规模可能超过万亿。如此庞大的“打新”资金究竟流向何处去了呢?
对于市场普遍认为的股市、债市、房市三大标的,东方证券分析师段军芳给予了否认。段军芳表示:“"打新"资金具有特殊性,其一是风险厌恶性,其二是短周期性。这样的特征决定了其主要以追求低风险收益为目的,而且往往要求投资品种流动性强。因此,从股票一级市场流出的资金,不大可能盲目介入风险较高的二级市场或者房市。同时,目前又处于加息周期,流入债市的可能性也很小。”
“当前风险属性比较低的银行理财产品的爆发式增长,已经说明了资金的选择。”李骏表示:“"打新"资金本来就缺乏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所以在当前不投资就会面临负利率侵袭的环境下,选择低风险属性的投资品继续投资,是上述资金的必然选择。”
李骏进一步表示,虽然依据以往的经验,基金公司在低风险产品领域的产品设计普遍显得反应迟钝,但目前分级债固定收益份额的热销告诉基金公司,低风险投资市场需求惊人,只要做好产品设计,基金公司同样大有可为。“比如在期限上,银行理财以短期为主,基金公司可以差异化的设计期限稍长但收益能明显较高的产品,再如利用国家对基金税收上的优惠,设计针对企业客户的中短期避税型的理财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