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欧元的争议,自它诞生以来从未休止。一方面,有人赞叹于第一个既不依赖于贵金属、又不依赖于任何主权政府的“超主权货币”给欧洲带来的(至少是表面上的)团结与稳定;另一方面,也有人将欧元视为不应存在的荒谬产物,在政治未统一的情况下,单纯的货币同盟只会将各国之间的矛盾掩盖,直至无法抑制后的爆发。“欧元最吸引人的事实是,对于它的作用与前景,支持与诋毁的双方都能进行强有力的证明。”戴维·马什这样评价。
这位投资银行家与咨询公司总裁,曾在1978?1995年欧元诞生至关重要的十几年中担任英国《金融时报》欧洲专栏主笔。亲历过欧元筹备过程中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与欧洲多位政治领袖和央行行长相交多年,戴维·马什笔下的欧元故事充满了历史的真实与细节,读来妙趣横生。
半个世纪前,罗伯特·蒙代尔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著名概念,在这样的一个区域内,采用统一货币所获得的好处,可以抵消失去汇率政策调节工具所带来的坏处。欧元被认为是这一理论绝佳的实践,蒙代尔也因此获得“欧元之父”的美誉。然而近些年的冲突与争议,无不昭示欧元并非诞生在“最优货币区”之内。在马什看来,缺少了丹麦、挪威、瑞典这些经济稳定的北欧债权国,反而包括经济政策松懈、债台高筑的南欧债务国,欧元区的组成实难称得上“最优”。
为何如此?一种超主权货币的诞生,绝不仅仅是经济因素的推动,欧元产生的基础在于政治,这或许是经济学原理在实践中往往似是而非的根源。戴维·马什的欧元故事中,欧元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德法两国博弈的结果,而美国、英国甚至俄罗斯,则是这个故事中不可缺少的背景与推手。各方都想在变局中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最大利益,欧元形成的原因之复杂,远远超出了经济模型所能解释的范围。
1971年8月,美国放弃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解。美元的急速贬值逼迫欧洲各国不得不寻找另一个锚定汇率的目标,在当时,称得上“稳定与强势”的货币只有德国马克。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经济理念,使这个国家固守着谨慎的财政政策,马克的强大令其他欧洲国家既敬畏又恐惧,特别是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夙敌——法国。
法国对德国的矛盾态度,可以从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的讲话中看出。1983年1月,密特朗在德国联邦议院发表著名讲话,呼吁以“德法友谊”去抚平战争的创伤。不久以后,密特朗又说道:“德国以经济实力弥补其弱点。某种程度上说,德国马克就是德国的核武器。”消除战争带来的隔阂与削弱“金融核武器”——马克的威胁,法国人为这两个目标找到了统一的解决方式,那就是欧元。“创建欧元的目的,至少有一部分是为了避免统一后的德国重新主导欧洲的秩序。”戴维·马什写道。然而,南欧与西欧的一些国家在加入欧元区后,却放缓了自身的改革进程,坐收欧元区低利率之利,导致现在极度不平衡的局面。这恐怕又是法国人始料未及之事。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要确保欧元稳定,就必须让德国主宰欧元区。”
德国在欧元区的强势发展下去将带来何种后果?马什提出了部分国家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欧元区的组成将发生变化,一些国家将退出,另一些新的国家有可能加入。”正如本书译者向松祚所说,戴维·马什是一个“欧元怀疑派”或“欧元反对派”。1991年,他曾与当时的德国总理科尔打赌,科尔认为英国将在6年内加入欧洲区,马什则认为绝无可能。那一次马什取得了胜利。然而目前欧元区的波诡云谲,却更加难以看透。在2011年5月20日本书中文版发布会上,当一位中国投资人提出就“哪个国家将退出欧元区”与马什打赌时,这位风趣的英国人笑着说:“有时候,我们还是不要打那么多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