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 11)日前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250家参展商的会展远远刷新了去年110家的记录,巩固了香港作为亚洲最大的国际艺术品交易平台的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的展会上有超过10家专门经营摄影艺术品的画廊,大约1/4的参展机构展出了摄影艺术品,包括有纯摄影、原版老照片,影像(摄影与绘画或多媒体混合媒介)等多种形式的作品,这是前几届的艺术展难以见到的景象。
传统与当代并存
迈克尔·琥珀(Michael Hoppen)是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摄影画廊,去年就来港参展,效果不错,今年则带来了迈克尔·伊士曼(Michael Eastman)等欧美摄影作品和拍摄于19世纪的日本艺妓原版老照片。展会上不少去年出现过的作品,如布列松的中国影像,也再次与观众见面。此外,两张分别为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和桑德斯(Willams Sauders)拍摄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原版中国老照片(vintage print)也在众多现代影像艺术品的包围下,现身展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们4.4万港币一张的展会价格远远高于目前国内拍卖市场的估价和成交价,反映了原版老照片在影像艺术品市场的成长空间。
名作和新作交相辉映
艺术展的主专区云集了不少世界知名、乃至跨国的大画廊,它们所展示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市场指向。其中,观众不难发现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罗伯特·梅普勒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玛莉娜·阿布拉莫薇琪(Marina Abramovic)、杉本博司等“大家”的作品;跨界艺术家,如阿尔弗雷多·贾尔(Alfredo Jarr)、艾萨克·朱利恩(Issac Julien)、托马斯·施特鲁斯(Thomas Struth)等作品也为多家画廊所青睐。弗洛里安·梅尔·艾臣(Florian Maier-Aichen)和中国的杨福东等更为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也受到著名画廊如高古轩、玛莉娜·古德曼(Marian Goodman)以及百隆·波(Blum&Poe)等画廊的认可。
亚洲与未来
展会上专门设立了“亚洲·壹(Asia One)”与 “未来艺术(Art Futures)”的展区,分别展示画廊旗下的亚裔艺术家和成立不到五年的新画廊所代理的作品,扶植和鼓励亚洲年轻艺术家。而专一于影像艺术的画廊多集中在该区,其中有来自内地的巴黎·北京画廊(Paris&Beijing)和上海M97画廊;台湾的大未来林舍画廊和TKG+;香港的刺点画廊(Blindspot)和黄·博拓斯画廊(Ooi Botus)。它们展示的从人像到风景,从纪实到实验不同风格与内容的现代作品,与其他的展区相比较,无疑更具实验性、包容度和“亲和力”。
地域特色和本土烙印
与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或迈阿密艺术展(Art Miami)的国际化不同,香港国际艺术展的众多作品体现香港本地,以及其所辐射的大中华区的地缘特色。迈克尔·肯纳(Michael Kenna)的“黄山系列”,彼得·斯坦豪尔(Peter Steinhaue)的“香港楼宇”,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著名的“发展中的中国”系列,时尚摄影师特里·理查森(Terry Richardson)镜头下的“香港明星和城市百态”等都一再提醒本次展会的地域特性。虽然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每年都收到香港人士对本土艺术位置的质问,但从影像作品的选择管窥全豹,艺术展似乎更愿意将自己定位在大中华文化区而非本港。
明年,香港国际艺术展将提前到二月份举行,这个改变让人自然地联想到将会同期举办的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就在本届艺术展开展前的5月6日,MCH瑞士展会(巴塞尔)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亚洲艺术博览会有限公司的多数股权,将香港国际艺术展转变为国际知名品牌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亚洲门户。
可以预计,明年的香港国际艺术展将成为巴塞尔艺术展通往中国、日本及韩国等亚洲创意发源地的重要门户,而香港国际艺术展也可借助巴塞尔的国际资源成为亚洲最为国际化的艺术博览会,并迅速发展为亚洲的艺术重镇。香港和巴塞尔两者的联手与配合,将让全世界的艺术家、代理人和画廊分享着亚洲艺术市场的活力和欧美艺术的传统,并产生更加令人期待的亚洲摄影艺术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