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弱的市况下,基金发行需要有吸引眼球的新“花招”。
藉由黄金、白银的狂飙,医疗、消费等板块的逆势跃进,主题基金应运而生。
2011年年初,就在国际金价突破1400美元/盎司的当口,诺安基金推出了国内的第一只QDII黄金主题基金——诺安全球黄金基金,首募金额接近32亿元,而同期或者稍早发行的QDII产品规模大多不足10亿元,有些甚至不足5亿元,而普通的股票型基金的首发规模也大多仅数亿元。
诺安的“黄金”秘诀吸引追随者众,5月初,就在国际金价悍然突破1500美元/盎司的巅峰时刻,易方达黄金主题基金成立,其首发规模亦接近27亿元。
另有消息称,还有一些基金公司也已经递交了黄金基金的申请,一旦通过也将会发行新的产品。
黄金汹涌
作为一只投资黄金ETF的产品,诺安黄金基金的净值基本追踪国际金价的走势,当金价一路狂飙,诺安全球黄金基金的持有人也暂时品尝到了净值逆市上涨的欣喜滋味。
今年1月13日诺安黄金基金成立,彼时国际金价尚且在1387美元/盎司,而到4月下旬,国际金价一举突破1500美元/盎司,5月2日达到1563.70的高峰。
同期,截至5月12日成立刚好4个月的诺安全球黄金基金,累计净值已达到1.069,收益逼近7%,让同期成立的A股基金望尘莫及。
对于黄金的激情舞步,并不都是赞美。就在国际金价达到1400美元/盎司的时候,渣打银行就表示,虽然看好黄金的长期走势,但是短期内并不推荐客户买入黄金。
渣打的担心事出有因:其一,是国际金价已经一再创下历史新高,尽管金价的未来走向仍旧不可琢磨,但一个确定的事实是,包括诺安黄金基金在内的几只黄金基金,显然踩到了金价的历史最高位区域;其二,在历史上,黄金并不都是大众印象中的“保值”品: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长达20年间,国际金价一直低迷不振。
譬如,1990-2000年的整整10年间,国际金价不升反降,从1990年的400余美元/盎司一度跌至250美元/盎司,跌幅超过3成。
不无巧合的是,几乎就在易方达黄金主题基金高调成立的同时,本拉登被美军海豹突击队击毙,国际金价应声而落,至5月15日,多日跌破1500美元/盎司大关。同期,易方达黄金主题基金则小幅跌破1元原始净值。
医药、消费基金之鉴
黄金大潮尚且在汹涌,而在去年俘获了一众公私募基金的医药股则已彻底退潮。
乘着医药股表现出色的东风,2010年9月21日,添富医药成立,首募规模接近41亿元。
从销售时机来看,汇添富医药保健基金显然“生逢其时”。
当年,沪深股市哀鸿遍野,1-11月上证指数的跌幅超过10%,而医药指数从1202.02点上涨到1595.53,涨幅达到惊人的32.7%。
然而,最好的销售时机往往并不是最好的市场介入时点,甚至可能是最为糟糕的进场点。
事实上,就在汇添富医药保健基金发行之后,医药股板块旋即掉头向下,从2010年12月到2011年5月12日,医药指数一直下跌到1265.75,跌幅达20.7%,成为2011年以来表现最差的板块之一。而截至5月12日,汇添富医药保健的净值为0.9300,成立至今的跌幅为7%,而同期上证指数则微涨0.8%。
值得一提的是,该基金一季度末的股票仓位已经从去年年底的87.05%降至78.38%。
消费题材的基金故事亦不无雷同。
与医药基金的逻辑类似的是,中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的能力势必大大增加,这些消费相关的行业的上市公司也能够借机获得不错的成长空间。
2010年8月20日成立的易方达消费在整体市场不佳的形势下募资接近64亿元,之后金元比联消费、大摩消费、消费红利、鹏华消费优选、工银消费服务行业等相继成立。除了金元比联消费首募规模仅4亿元以外,其他几只产品规模都超过10亿,明显高于同期一般的股票型产品。除此之外,招商基金旗下招商上证80消费ETF和招商上证80消费ETF联接分别成立,国投瑞银则成立了国投瑞银中证消费指数基金。
就在消费类基金大扩军的同时,中证消费指数亦强势上涨:2010年二季度末中证消费为5035.55点,到11月10日收盘为7543.29点,期间涨幅接近50%。而在此后消费类股一直表现不佳,致使中证消费指数一度跌至6097.09点,相对最高点跌幅超过20%。
而截至5月12日,中证消费指数今年以来下跌了5.8%,表现明显弱于大盘。
至于那些在去年三四季度扎堆成立的消费基金,除了成立不久的工银消费和鹏华消费净值没有显著变化外,其他几只成立稍早的消费类基金全部破发:成立最早的易方达消费净值为0.9570是跌幅最小的一只,而金元比联消费的净值已经跌至0.8920。
而在阳光私募中,于去年10月11日成立的从容医疗2期到5月6日时净值仅余0.8188,跌幅几近20%。
主题基金短板
不胜枚举的例子可以证明,最佳的发行时点往往就是最差的买点,而最差的发行时点却往往是最好的进场时机:所以,A股在5000点以上所发行的股票型基金,规模可以发到超过百亿,但是在下跌到1600点之后再发基金,却是门可罗雀。
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生来命运多桀的QDII基金。2007年四季度,第一波基金QDII发行之初,全球市场都基本上已经经历过相当长的时间的上涨,大多数市场都是在相对的高点,而当时发行的4只基金QDII产品规模都接近300亿元。但是这些产品发行不久就赶上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各国股市大跌,带动各基金QDII净值一路下跌,至今未能彻底翻身。
相反,2008年的凄风冷雨之中发行的5只QDII基金,其总规模不过50亿而已,除了工银全球募集的资金有31.55亿元之外,其他4只中最大的海富通海外只有5.09亿元,最小的银华全球则仅4.17亿元。
结果是,2007年高点发行的几只QDII基金到现在净值最低的嘉实海外仅为0.677(截至5月13日,下同),亏损最小的华夏全球的净值也仅为0.924;而2008年的几只小规模的基金QDII产品则表现出色,海富通海外累计净值达到了1.827,即便是做的最差的银华全球和工银全球目前净值也有1.005和1.006,尚未出现净值损失。
对此,一位资深投资人士指出,许多基金公司在选择什么时点发行什么样的基金其实也是颇为纠结的,毕竟选择在某个投资对象低点的时候发行这样主题基金一般是乏人问津的,但是如果选择在一个行业高点的时候,则会趋之若鹜。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因为利润是从投资者那里获取的固定比例的管理费,规模大小决定公司的利润多寡,所以基金公司天然的就有扩大规模的冲动,发基金也通常会选择受投资者欢迎的时间和受欢迎的产品。但对市场而言,永远都是20%的人赚80%的人的钱的规律。
“这个规律注定了市场上总是大多数人是错的,这也就意味着越受欢迎的产品往往亏损的可能性越大。”该人士称。
光大证券资产管理部QDII主管钱宜成则指出,对于主题型基金而言,相比主动型股票基金而言,其选股受限于狭窄的领域或行业,灵活度不大,投资者能否赚钱的最关键因素就是选时。
主题基金往往只投资单一类型的投资对象,这也就意味着,虽然在投资标的表现好的时候可能获得高于市场的平均收益,但是由于集中持有某一板块的股票,在A股热点不断切换的大背景下,很难获得持续性的高回报。
“相比于一般的主动管理型基金,主题基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基金公司的责任,但加大了客户的投资难度。”钱宜成表示,这样的做法有推卸责任的嫌疑,“国外的的投资者一般都相对成熟,通常还有专业的投资顾问,投资顾问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和选时的建议,而这些在国内这些条件都不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