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发 |
“超短期理财产品抢购,7天年化收益率高达5%”,端午小长假前,各种理财产品的短信铺天盖地而来,近期银行间资金紧张,又逢月末冲存款“时点”,端午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普遍高于往常。理财专家提醒,预期收益率高的产品并不就是好产品,投资时还是要踏准时点,算好时机买入,巧避节日理财可能遭遇的风险。
产品收益诱人 银行自有打算
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5月21日—27日间31家银行共发行了309款理财产品,较上周增加24款。打着“端午节”旗号的节日理财产品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本周端午节之前预计发售的理财产品新品达到220只之多,其中,预期年化收益率在5%(含)以上的产品有32只。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太雷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各大银行集中发行理财产品的现象与近期银行揽存压力相关。目前各大银行拉存款的主要途径仍是发行理财产品和采取各种优惠手段。如民生银行推出的“端午特别计划”——“非凡资产管理”D7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为7天,预期收益率达4.35%,招商银行也推出了一款相同期限的产品——招银进宝之人民币日日盈25号,收益率更是高达5%。
记者发现,民生银行上述同样期限的产品,在“五一”期间的年化收益率最高仅3.8%。而如今,却超过4%,收益率涨幅接近20%。太雷指出,短期资金拆借、短期产品发行是银行每逢月末通用的资金调用手段,为端午节设计的理财产品短期化、预期收益率普遍走高即可以证明这一点。
不容忽视的“隐性投资期”
理财产品期限普遍较短,方便休市期间投资者腾挪股市资金,使得闲散资金在假日里不耽误增值收益,这是众所周知的短期理财产品的魅力所在,但事实是否真的这般美好?申购短期理财产品有没有需要避开的风险?
理财专家提醒,短期理财产品的“隐性投资期”尤其要关注。如某款理财期仅为7天的短期产品预期收益率较高,但是销售期却要4天,如果早买,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率就降低了,可是晚些购买的话可能面临已售空。不仅如此,产品到期后,还要3-7个工作日做清算,本金才会连同收益一起回到投资者的荷包里。
部分银行对资金在“真空期”要么没有任何利息,要么是按活期利率计息,如此一来,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幅降低。“从购买日期到实际计息日之间的天数,以及产品到期后资金到账日期,只有加上这两段时间,实际上才是投资者资金真正的使用期限。”理财专家提醒,对于短期理财产品来说,“隐性投资期”显然会拉低收益率,所以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要好好思量一番。
一位招商银行的理财客户经理告诉记者,短期理财产品在资金利用灵活度上有其优势,但是对于喜好“放长线、钓大鱼”的投资者来说,购买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可能还不如以时间换取空间,选择期限更长、收益率更稳定的产品。
踏准时点介入
除了“隐性投资期”需提防外,产品自身的风险也值得投资者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端午节期间推出的理财产品中,预期年化收益率在5%(含)以上的产品有32只。其中结构性理财产品有3只,这3只结构性产品挂钩股票或黄金,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较高。而其余的29只产品均为投资信贷、债券、票据等相对稳健的理财产品。
太雷介绍,投于国债、央票、信贷资产等方向的短期理财产品风险相对可控,因此这类产品显得比较安全,预期收益率也较能得到保障。而挂钩白银、石油、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的理财产品因为紧贴市场行情,因此要达到预期收益率所需的条件比较苛刻。
5月期间大宗商品普跌,于是和大宗商品挂钩的理财产品也“一损俱损”。比如,法兴银行于今年推出3只一篮子商品挂钩产品,分别挂钩石油、铜、白银。然而这些挂钩标的近期都发生了暴跌,该产品要想获得预期的高收益无疑难度增大不少。
理财专家建议,购买上述产品的时候,踏准时点非常重要。如果在挂钩商品正高涨时介入,理财产品收益必定受到影响。近期由于股市低迷、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剧烈,所以投资者应在购买与此类投资市场挂钩的产品时,为保证自己的资金安全,反复思量,看好时点并预估好资金使用周期再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