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钱,这对产业资本来说已经不是秘密。二级市场套现,则成为缓解资金面一个重要手段。
6月1日,江南化工、云南城投、西藏发展、鲁信创投四家上市公司均公告称,公司法人股东合肥永天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云南省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山东省鲁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减持上述公司153.4616万股、104.9991万股、510万股和370万股,根据wind推算,这些股东减持量市值超过4.3亿元。
而观察这些套现的股东,均是上市公司的发起股东,旗下都有自己的实业,代表着产业资本。据wind统计,仅仅5月份,这些产业资本就从股市中抽离了66.6亿元。
中航证券策略分析师戴磊认为,股东缺钱,从二级市上套现;而上市公司缺钱,其业绩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最后也影响到市场对其的估值。因此,在中国的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双杀局面——股东不断减持、上市公司业绩下滑。
产业资本套现日渐剧烈
产业资本对资金日益渴求。
观察上市公司发布的股东持股变动公告,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共计公告474次公司股东的减持情况,涉及上市公司300余家,并且有逐月增加的趋势。
1月份,受春节影响,是历史上套现的高峰期,主体是公司的上市公司股东套现72亿元。2月份,降至29亿元。到了3月份,恢复至71亿元,4月份增加至92亿元,5月份,在市场调整过程中,产业资本从二级市场中套现66.6亿元。今年全年合计332.5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只有195亿元。
产业资本往往通过大宗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其折价率的提高也反映出产业资本套现的力度。
上周大宗交易价格相比当日收盘价的折价率再度走高,剔除溢价交易后,整体加权平均的折价率达到5.7%,比前一周5.2%的折价率有较大幅度提升,并且接近本月周高点。5月份第二周,沪深两市的大宗交易折价率曾一度上升至5.9%。5月份全月,大宗交易整体加权平均折价率为5.4%。而4月大宗交易平均折价率则为4.21%。
观察被产业资本减持的上市公司,诸如海通证券、TCL集团、海螺水泥、航天机电、招商银行等大盘股也遭遇其股东减持。
但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资本减持更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上市公司中。今年来,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股东共计减持141次,估算套现51.35亿元。而被产业资本减持的主板的上市公司也多数中小盘公司。
中航证券戴磊认为,市场的估值出现了结构性扭曲,大市值股票低估,小市值股票依旧高估,低估的具有增持价值,高估的需要卖出来平衡估值。这或许是中小市值股票被减持的原因。其次,中小市值上市公司的股东也往往是中小企业,历次紧缩周期都证明,处于借贷权边缘的中小企业是最大的受害者,紧缩的都是这些中小企业,其现金流持续恶化,加上对未来盈利预期的不乐观,套现就是最好选择。
上市公司也缺钱
缺钱的不仅仅是上市公司的股东们,上市公司自身也感受到了政策收紧带来的影响。
国泰君安分析师钟华就注意到,虽然上市公司一季度利润同比仍然有比较高速的增长,但经营现金流状况不佳。“除去金融行业,A
股所有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环比下降94%,同比下降70%。如果再剔除‘两桶油’——中石油、中石化,整个A股上市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则为负数。”
而二季度的情况恐怕更为不妙,表现为上市公司不断将股权质押。巨灵财经数据显示,5月以来,已有45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关于股东股权质押的公告。而近期推出股权质押融资方案的公司,多集中在医药生物、信息技术、食品饮料、化工、机械设备、钢铁、有色、电子、信息技术等行业。
此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经营活动净收益处于2005年来的最低点,说明紧缩政策已经传导到了企业层面。“具体原因是高企的原材料成本使得企业购入商品所占用现金增加以及存货周转率的变慢,存货增速快于营收增速。”钟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