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文交所),特别是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又在过度的追捧下饱受质疑,已站在风口浪尖上,似乎到了一种人人喊打的危局。如何走?向左?向右?其实,文交所的这种危局,反映出了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发展的困局。
中国艺术品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形态,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形态的转变,艺术生产形态的变迁,以及艺术消费的不断兴起与壮大,都离不开艺术资本的参与。艺术资本不仅仅是以一种物的或货币的形式存在,更是一种可以推动市场规范、组织形式、政策体制、文化理念与价值观的社会力量。
所谓艺术资本化,是指把艺术资本应用到市场与消费的过程中,让艺术作为一种资本,产生相应的增值与财务收益,主要包括艺术价值的构建与评估、整合其他资源过程中艺术资本化的策略,以及艺术资本使用过程中的策略等。艺术品资本市场就是通过艺术资本所进行的资本运作,将艺术品(或是作品)当作金融资本的衍生产品(类似于是股票、期货、银票或者抵押品),构建出一个可以融入更多的金融资本的市场,从而获取高额利润的过程与体系。
文交所作为一个新的文化艺术交易形式,不少地方在发展文化产业的焦虑与突破口的选择过程中,似乎找到了一个连接资本与产业的救命稻草。一旦有了这种冲动,我们几乎是不用预测,一定会在每个省及省级城市蜂拥而上,可谓是遍地开花。对我们而言,这种现象又将折射出什么层次的问题与走势呢?这首先要看一下文交所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形式。
我们知道,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是一种新的市场形态,是一种平台化的交易形式。这种平台化交易是指:通过评估先确认其价值并进一步量化,然后通过价值量的细化拆分,在交易过程中逐渐实现其使用价值。概括地说,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基本功能:一是艺术品价值发现、挖掘与建构的平台。二是艺术产权的发布与交易平台。三是艺术品市场的投、融资平台。四是艺术品市场主体的孵化平台。五是艺术产权登记托管平台。六是艺术品资本孵化、服务与资本文化的培育平台。艺术资本的这种平台化交易最大的亮点是艺术资本的社会化与大众化,可以说,开拓了艺术资本规模化发展的大门。艺术资本的社会化与大众化的路径不外乎有:一是艺术资本资源的份额化、证券化;二是投资机构化、企业化;三是运营体系的支撑社会化、产业化。可以说,它的发育是文化(艺术)市场及资本的一次交汇与整合,是中国文化(艺术)市场及其资本发育的一次重大创新。而文交所热,则显示重要的深层次的市场态势与信息。
首先,说明中国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需要有成体系而又符合市场规范的资本市场体系。这也是我们常讲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市场各种矛盾及风险的积累需要资本的给力。
其次,是资本在不断地聚合过程之中急需一个“靠谱”的突破口。而文交所的这种创新形式,就成为过剩资本夺路而逃的一个泄口。
第三,是大环境使然。最为重要的是表现在:一是“中国概念”的崛起及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二是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三是地方产业转型及政绩的冲动;四是世界经济大环境及中国文化艺术投资环境的不断形成与成熟。
任何形式的资本化运营都是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很多时候,高盈利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艺术资本化运营也不例外。尤其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还处在稚嫩阶段,艺术资本化也还处在摸索阶段,其运营往往是风险大于收益。
如何在高端层次进行艺术市场资源金融化的过程,并使其沿着“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产权化、产权金融化”这样一条清晰的路线进行发展,这是一个大课题。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不同区域也会形成其所特有的艺术现象和艺术资源。只有完成艺术市场资源资产化、产权化、资本化,与金融市场深度结合,方能最终完全适应和充分利用我国多层次艺术品资本市场,从而完成艺术市场资源金融化的最终转化。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艺术市场资源的金融化必须要走“政府民间相结合”之路,要有政府力量的支撑。但更应注意的是,中国文化(艺术)资本虽然多来于自民间,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有更多的政策与创新形式来建设性地引导这种民间资本的大势,多些耐心与宽容,在营造环境上多做文章,并在发展中搞好监管,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或是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