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富豪慈善新主张
2011-05-27   作者:沈敏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富人行善,往往被视为一种道德要求,在西方也有悠久传统。在当前经济低迷、金融危机阴霾未散背景下,政府削减开支,更需要私人捐赠填补社会福利缺口。然而对英国当代富豪们来说,慈善虽已形成潮流,但绝非理所当然。他们有的默默付出,有的大张旗鼓,有的小心谨慎,有的随心所欲。总之,富豪们对慈善自有主张,慷慨绝非毫无理由。

  高调慈善

  今年9月,一个计划8万人参加的24小时“全球盛宴”将在全世界80个地点同时举行。组织者宣称,这将是一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私人宴会,受邀赴宴者全是“世界精英”。入场券一张2900英镑(1英镑约合1.63美元),公司套票为3万英镑。邀请函是一个银质钥匙环,内设特制密码,起到验证来宾身份、“开启”各种VIP待遇的通行证作用。
  受邀宾客可在80个宴会地点中选择,包括纽约曼哈顿的“核心俱乐部”、南非开普敦的“因缘庭”、北京的“兰会所”等奢华场所。伦敦有7个场所入选,包括豪华列车“东方快车”、英国王子威廉和哈里兄弟经常光顾的时髦夜店“布吉斯”等。
  这场奢华盛宴的目的是为方舟儿童基金、赖莎?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和爱丁堡公爵奖励计划等12家慈善机构筹募善款。“全球盛宴”发起人之一是方舟儿童基金的托管理事会成员洛德?芬克,他在英国有“风险投资基金教父”之誉,目前是国际标准资产管理公司掌门人。
  “全球盛宴”的募款方式与方舟儿童基金一脉相承。后者为英国8家儿童慈善教育机构和世界范围内的儿童福利项目提供赞助,自2002年创立后,正是靠其每年一次的募款慈善盛宴,吸引有钱人为孩子们慷慨解囊。
  受邀参加方舟慈善盛宴的宾客非富即贵,有约旦王后拉尼娅、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南非“国父”曼德拉、流行歌后麦当娜等,当然也少不了金融界和企业界的领袖人物。
  宴会上,来宾花5000英镑可参加慈善拍卖。一位匿名宾客曾出价4万英镑,得到与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在某个私家岛屿上打一场高尔夫球的机会,和流行歌手斯汀一起上瑜伽课的机会则拍得30万英镑。
  方舟年度慈善宴会的组织者之一、风险投资商兼慈善家保罗?马歇尔相信,气派豪华的场面是吸引富人慷慨解囊的关键:“不管你喜欢与否,关键问题在于怎样才能让那些富豪们掏出更多钱。银行家是最不守规矩的,他们活在幻影里,对承担社会责任兴趣不大。”

  施予是福

  不是所有富人都喜欢如“全球盛宴”这般高调的慈善。
  居住在英国东萨塞克斯郡的慈善家西格丽德?劳辛可能是最没名气的有钱人。她是瑞典包装公司创始人鲁本?劳辛的孙女,也是40亿英镑家族财产的继承人之一,自己则是一个成功的出版商。她于1995年创立了个人慈善基金,每年捐出2000万英镑左右,支持提高妇女权益等事业。
  在她看来,政府把纳税人的钱分配给各种慈善机构,但这些钱是否能真正帮到他人有待考察。“我对志愿服务领域的看法可能比大多数慈善家更消极。我担心税收受损失,也忧虑国内很多非政府组织彼此间缺乏合作,有时候公开抢着要钱。我还担心一些试验性项目获得政府资助,却从此没了下文。”
  曾拥有男性杂志《马克西姆》的英国企业家费利克斯?丹尼斯眼下投身于植树护林事业,为此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丹尼斯森林”。他不愿多谈自己的慈善活动:“我不喜欢谈论这件事,我连这个词(‘慈善’)都不喜欢。”他甚至也不过问捐款去向,全部交由手下团队去决定哪些慈善机构能得到捐助,因为他承认自己过着一种脱离普罗大众的生活。“你要是问我一磅后腿肉牛排卖多少钱,我一点概念都没有。我有20年、可能是30年没去过超市了。除了我的手下,我对那些辛苦工作的人又了解些什么?”
  像丹尼斯这样不爱谈论自己慈善之举的人很多。智库“慈善英国”说,官方排行榜往往遗漏了很多默默付出的女性慈善家。比起捐一大笔钱,她们通常更愿意付出时间去亲身参与慈善事业,因此不受注意。
  慈善研究所的萨尔瓦托雷?拉斯帕达博士说:“不谈钱是一种很典型的英国传统,不管那人是贫是富。(英国人认为)传达出一种信息很重要,即施予是值得骄傲、值得庆贺的一件事。”

  各有主张

  英国越来越多的富豪乐于投身“慈善”,但并不满足于简单的“救济”。
  拉斯帕达指出:“救济是一种事后反应,一如送毯子给海啸灾民。慈善则更加有策略性、主动性,并期望获得实际效果,如海啸后在社区内建起一个早期预警系统。”
  和“领先”体育用品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埃利亚什离婚后分得一大笔财产的阿曼达?埃利亚什喜欢把钱花在资助艺术团体和未成名的年轻艺术家身上。她坦言:“我不会单纯为了行善而行善,比如为红十字会工作之类,因为这种事无法引起我的共鸣。”
  对她而言,慈善的标准在于“我喜欢”。比如,她捐款给伦敦交响乐团是“因为我在一架大钢琴下长大——我祖母是一个在音乐会上演奏的钢琴家”;赞助英国电影学会是“因为我祖父是个电影导演”。她也给东南亚海啸救助基金和泰国普吉岛的教育项目捐过款,那是因为发生海啸时她正在普吉度假。
  68岁的地产家理查德?罗斯的兴趣则在于医学,想到医学研究为某种疾病找到治疗方法、减轻病患痛苦的前景,他总会激动。他不热衷于奢华的生活方式:“我花钱时总是三思而行。奢侈享受对我来说不重要——名贵的车,饭店,飞机头等舱之类。毕竟人一天只吃三顿饭。”他捐款时也不喜欢大手大脚。他的“玫瑰林基金会”迄今为医学研究赞助了近100万英镑。“我们为很多不同项目不断资助小笔金钱,直到我们看到结果,我做生意也喜欢这种方式。项目有时候能成功,有时候不成功——这是医学的本质,也是创业的本质,”他说。
  软件公司Xansa创始人、获封女爵士的企业家斯蒂芬妮?雪利在IT产业蓬勃时期把1.5亿英镑投入到她创立的“雪利基金会”。“私人慈善可以赞助那些政府无法提供支持的项目。慈善家们并不介意冒险,”雪利说,“他们会想:‘这是我的钱,我自己挣来的,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现实需求

  无论富人们出于何种理由热衷慈善,在政府因为金融危机打击不得不削减公益事业支出的背景下,大大小小的慈善机构越来越依赖于豪富一族的捐赠。专家们尤其担心那些长期依赖政府资助和志愿者服务、规模和名气都不大的慈善机构未来如何维持运转,它们不像方舟儿童基金那样财大气粗,能够用奢华宴会吸引富人捐款。
  英国注册在案的慈善机构共有18万家左右,年收入约520亿英镑,其中130亿左右来自政府和地方议会拨款。而负责慈善机构注册管理的慈善委员会已表示,政府资助慈善机构的经费将在未来4年内削减42亿英镑。今年3月,政府把拨给艺术委员会的资助砍掉了1亿英镑,意味着英国1/4的剧院、美术馆和乐团不能指望从政府拿到1分钱。
  全国志愿性组织委员会的卡尔?维丁说:“本来要为某些事业筹集慈善捐助就比较困难,比如一个援助强奸受害者中心或流浪者救济所。而经济衰退期拖得越长,这类服务的需求就更旺盛。一旦慈善机构都关张了,这些人能上哪儿去?到时还得由政府把他们管起来。”
  斯蒂芬妮?雪利对慈善机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短期来说,慈善机构必须和其他慈善机构共用内勤服务、寻求合并或结成合作伙伴关系,以此削减成本。假如它们想获得成功,在找慈善家们捐款之前必须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期望看到什么,要更像是在做生意。”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148瓶拉菲造就一个千万富豪 2011-05-19
· 胡润发中国少壮派富豪榜 2011-05-16
· 华人富豪成全球第二大财富圈 2011-04-27
· 福布斯发华人富豪榜 李嘉诚身家260亿美元居首 2011-04-26
· 中国隐形富豪踪迹 2011-04-21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鲁政委:资本项下全开放时机未到·[思想]厉以宁:怎样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