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国外的文物专家访问中国时,听说中国政府正进行抢救流失海外文物的工作,表示难以理解,“文物放在西方的博物馆里,能得到更好的保护,能传播中国的文化,这不是更好吗?”这句话引出的命题是,文物最终属于谁?从终极意义上看,文物应该属于全人类。但从现实情形看,这个命题却有无数跨不过去的障碍。
2009年2月,在巴黎大皇宫举办的拍卖会上,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分别以1400万欧元被买家拍得。鼠首和兔首铜像是圆明园“12生肖兽首”中目前所能确定的仍流落海外的两件。
欧美政策:捐赠文物,即减税款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有300多万件艺术珍品。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300多万件文物中,90%来自于社会捐赠。
而在国内,比如故宫博物馆180万件藏品中,85%以上为清宫旧藏文物和遗存,此外还有来自文物局和博物馆划拨的,民间捐赠的总数不到10%。
90%和10%,这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2005年,111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和巴罗克时代的精美绘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画展汇集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师的作品。这些作品是2004年法国政府在家乐福集团资助下以1100万欧元购得的。
根据法国对资助收集民间宝藏和有重要遗产意义作品者的新税收政策,家乐福这一行动最终可抵扣约990万欧元的应缴税(占其应缴税总额的90%)。同样,在美国,企业若向公益机构捐赠,会得到30%左右的免税,可谓名利兼收,而且据说这一政策并不限制该公益机构的国别。
但查阅中国的《公益事业捐赠法》,虽然也有关于捐赠公益事业的奖励政策,但是条款较粗,缺乏明确规定,也没有完整的捐赠奖励制度。同时,由于对文物捐赠者的税收减免政策或者缺失,或者力度不够,从而使企业等社会力量捐赠文物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上海模式:给捐赠者“最高礼遇”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许多文物收藏家没有把收藏品当成私产,慷慨捐赠,纵观他们的言行,都是将文物视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因此托付给博物馆,被视为这些文物的最好归宿,犹如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到可心人家,心便安了一样。
在这方面,上海博物馆似乎做得不错,在文物界树立了口碑。
2004年2月,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将一件价值4150万港元的清代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无偿捐献给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为此举行了盛大的捐赠仪式,包括请上海市市长韩正为张永珍颁发“白玉兰奖”。受邀参加捐赠仪式的海内外嘉宾达到上百人。用上海博物馆有关人士的话说,这叫“给捐赠者最高礼遇”。
一些专家说,常怀感恩之心的博物馆,其社会捐赠的大门会越开越大。
公共精神:属于家,还是属于国?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50年代,一位先生向故宫捐赠了2000多件文物,然而几十年后,他的后人又回来将文物追讨了回去。他的理由很简单,这些东西是我家的。这个理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爷爷、我父亲的,就是我的。
由此有了一个问题,文物究竟属于谁?是私产还是公产?在现阶段的中国,这很难判定。但难以判定的现状又恰恰说明,中国人公共精神的缺失。文物捐赠之后,所有权归属国家。博物馆代表国家,也代表了一种公共精神。
一百多年前,美国人雅瑟·亨·史密斯在其所著《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这样描述中国人的公共精神:
中国的道路是一个最典型的事例,足以证明民众如何缺乏公共精神。中国曾经有许多官道,但道路的荒废随处可见,修筑这些道路需要投入很多钱,但需要的维修费用却不多,可是所有的人都忽视了维修和保养,于是,废弃的道路不仅不再是必要的交通要道,反而成了出门旅行的障碍。所有的民众都只关心自己的个人财产,公共财产仿佛与自己无关。农夫受利益的驱使,就会尽量地缩小道路,扩大沟渠和田埂,使别人只能走在窄窄的田间小路上。
史密斯的结论自然有其片面和局限性,但时间过去一百多年,我们仍然不得不承认,这个问题似未有明显的改观。文物属于家,还是属于国?这是一个让大多数中国人难以回答的问题。
另一面:文物属于全人类
家、国已然是两难的选择了,但在西方国家,却还有另一种声音:文物属于全人类。
这让人联想到中国那些流失海外的文物。
2007年9月,澳门赌王何鸿燊以6910万港元的价格,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并将铜像捐赠国家。国家文物局高度赞扬了他的爱国义举。其实,早在2000年,圆明园猪首铜像也由何鸿燊购得并捐赠保利博物馆。对此,何鸿燊说:“我很荣幸能参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工作,继猪首铜像之后,将马首铜像捐赠国家。我希望能籍此带动更多人参与保护中国文物的工作,共同宣扬爱国爱民族意识。”
然而,同一事件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曾经有国外的文物专家访问中国时,听说了中国政府抢救流失海外文物的工作,遂表示难以理解,“文物放在西方的博物馆里,能得到更好的保护,能传播中国的文化,这不是更好吗?”这就是“文物属于全人类”的观点的表现之一。
从终极意义上看,文物应该属于全人类。但从现实看,这个命题却有无数跨不过去的障碍。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文物属于谁,显然是个难题,我们是否可参照一些例行的办法,把它留给我们的子孙去回答,都说:子孙比我们聪明。
文物属于全人类吗?从欣赏和交流来看,这一点毋庸置疑,当这件具有中华民族象征意义的兵马俑展现在国外观众的面前,中国灿烂古老的文明熠熠生辉,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然而从文物的归属来看,那些已经或正在流失海外的文物,却令这个问题让人实在难以回答。
商代晚期 兽面纹斝
青铜是国之重器,这件兽面纹斝通高34厘米,纹饰精细,其三袋状足较少见。斝自商代开始出现,只短暂延续到西周时期,西周以后逐渐消失。不过,这只是章乃器捐赠的众多器物中的一件,其捐赠总数多达1000余件,且品质极高。
捐赠者;章乃器
明 青花缠枝花纹碗
这件典雅大方的青花瓷碗,内绘缠枝莲纹和折枝牡丹纹,外绘缠枝菊纹。其描绘细腻生动,颇具有自然的韵律感,是明代洪武年间的代表作。孙瀛洲号称“青花大王”,是陶瓷大家,1956年到1966年,他将自己毕生收藏的3000多件文物悉数捐赠给故宫博物院,其中被定为一级文物的就有25件。
捐赠者:孙瀛洲
明 甜白釉僧帽壶
此壶因形似僧人帽而得名。其釉面恬静莹润、白如凝脂,与端庄秀丽的器形相得益彰。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曾烧过大量僧帽壶,以白釉和红釉制品最为名贵。捐赠者乐东屏,是北京同仁堂乐氏家族传人,他于1958年、1959年先后将全部收藏的99件瓷器、50件家具以及铁树、腊梅等15中树木花卉捐献给故宫。
捐赠者:乐东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