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变10天 超短期理财并非短平快
2011-05-12   作者:刘果  来源:现代快报
 
【字号

    今年以来,国内外投资形势的变化让人们资金流动性需求增强,银行理财产品随之倒向短期和超短期。不可否认,一些超短期理财产品不仅能够解决市民资金短期闲置的问题,也能让投资者获得比活期存款更高的收益。然而,在被高收益率吸引的同时,有些投资者实际参与后却发现,超短期理财产品并非市场渲染得那么美。

  7天产品变身10天产品

  五一小长假到来之前,不少市民接到了银行客户经理的电话,向其推荐3天或7天的超短期理财产品。王女士就在4月28日买了某银行的一款7天的产品,10万元起步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2%,20万元起步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5%。王女士算了下,收益确实比一般银行的同类产品要高,于是将23万存款全部买了这款产品。协议约定4月29日计息,5月5日到期。
  5月6日下午,王女士查询账户发现,这笔钱并没有到账。于是致电客户经理询问,被告知5月8日或者5月9日可到账,实际年化收益率3.5%。当时,王女士就有点被忽悠了的感觉:“实际收益比宣传低了不少,何况产品期限不是只有7天吗?为什么要到9日才能结算到账呢?”工作人员告诉她这款产品是(T+3),即到期后可能是3天后到账,“您可以看看认购书。”这时,王女士才注意到产品认购协议确实有这条。
  一位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王女士的情况属于比较明显的资金占用,不是特别常见,市场上比较常见的是一种隐性的资金闲置期。比如,对于一款3天的产品,银行的发行日期(客户认购期)可能是4天,假使有客户是发行第一天就购买,则要三天后才能计息,相当于资金闲置了3天,实际收益率就低了。事实上,由于这类产品很热,一推出可能就被抢空,许多投资者会赶在第一天购买。

  谨防被预期高收益迷惑

  上述人士透露说,今年以来,银行热衷发行这种超短期理财产品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市场流动性过剩,短期的高利率从表面上看很有吸引力,有利于增强同业竞争,另一方面这类高收益产品主要集中在月末和季末发售,对提高银行的存款时点数有帮助,因为央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各行如果存款上不去,贷款规模就受限。
  建设银行一位理财经理则认为,超短期理财产品由特定的投资者购买,肯定比活期或通知存款高,而且灵活性好。同时,今年加息不断,股市投资不明朗,观望资金较大,均选择短线打理,等待投资机会。“对于你反映的‘短期不短’的情况,投资者认购产品中需要提防的是,产品的宣传收益率是不是过高,比如有7天产品宣传预期收益率是4.8%,到账后实际只有3.5%,这种情况下,不是说这种产品的收益率低,本身也很高,只是银行宣传中放大了收益预期。此外,投资者要注意产品的实际计息日与闲置日,有个别银行的实际计息天数要扣掉节假日,有的则是发行日期长,客户在对比产品时都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不能单看宣传的预期收益率。”他提醒说。
  浦发银行一位理财师还建议,顾客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之前要先弄清银行理财产品的类型,到底是属于保证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抑或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其中,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风险较高,它除了不保证一定能获得预期收益率外,购买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的本金甚至有可能发生损失。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非实际收益率 2011-05-11
· 大商品类理财产品最高年收益10% 2011-05-11
· 理财产品日趋短期 5月收益率下滑 2011-05-10
· 抗通胀 信托理财预期收益高 2011-05-10
· 假日理财产品并无明显优势 2011-05-10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日本震核危机”评估与我国供给型财政政策·[思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4个问题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