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预期和逐利心驱使艺术品市场火爆
2011-05-10   作者:林子  来源:新财经
 
【字号

    3月14日,英国艺术市场联合会(British Art Market Federation)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仅中国本土的拍卖成交总额就达到了83亿美元(约合500多亿元人民币),占据全球艺术品销售额的25%,已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艺术市场。
  而2009年,中国占据世界拍卖市场份额还仅为18%,居世界第三。为何仅一年时间,而且是在历经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艺术品市场规模就有了如此强劲的增长呢?
  显然,除了归功于中国经济在2009年之后率先实现V型复苏从而给予强力支撑之外,强烈的通胀预期和逐利心才是驱使中国艺术品市场如此火爆的关键原因。

  收藏动机不能本末倒置

  不可否认艺术品投资在中国的巨大市场和潜力,然而,此时此刻,即使提了千遍也不得不提“艺投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迷人风光背后往往都暗藏险滩。当社会各界对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表示质疑,批判天津文化交易所需规范化操作的同时,是否检讨过投资者本身呢?树立正确的收藏观、投资观,掌握一定的艺术品鉴赏知识才是确保投资收益的根本。
  艺术品之所以值得收藏,是由于艺术品具有审美价值、历史价值、个人感情价值、经济价值等多重价值。目前中国的私人收藏者大都着眼于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尤其是其经济价值,即所谓的“保值”和“增值”性。
  关注艺术品的经济价值是好事,但关键在于不要本末倒置。这一点,我们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华夏民族也不得不以西人为师。虽然有英雄气短的遗憾,但也是时势之使然。
  西方的艺术品收藏首先是从情感和审美需求出发再到经济利益的考量,而中国大部分艺术品购买者则恰恰相反,首先看中的是艺术品的投资性、增值性,然后才是兴趣或审美需求,自身并不具有鉴赏高雅艺术品所必需的文化背景。很多人将艺术品买回家之后,对其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甚至毫不了解,知道的仅仅是该艺术品的以往成交纪录和未来上涨空间。
  实际上,中国当前的艺术市场运营机制和盈利模式无不从西方揣摩而来。西方人对于艺术品收藏、投资利益的获取经验远比我们丰富、老练、科学得多。
  西方人之所以在艺术品投资上更有发言权,与我们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他们拥有一个漫长的艺术素养培育史和三百多年的市场培育期。而我们仅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就赶上了人家三百年的艺术市场规模,数据上的距离或许不需要考虑时间的沉淀,但良好的艺术鉴赏素养和市场规范机制怎可能一蹴而就呢?
  对于中国的收藏者来说,个人的艺术趣味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和纯化,是十分迫切的事。补充一定艺术史知识十分必要,但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要让每个从事艺术品收藏的人都成为渊博的学者,而是使自己具备辨识、比较艺术品优劣高下真伪的眼光。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一个收藏家,养成良好的趣味、敏锐的感觉比熟记艺术史知识更重要;对低俗恶劣品的敏感比对高雅优美的敏感更重要。

  不做有钱的傻瓜

  举一鲜活事例做参考。朋友中有一位从事汽车业的成功商人,现在他已成为一位成功的艺术品收藏者。2001年,当时他想美化美化上海新买的豪宅,一位开画廊的朋友帮他买了一批油画装饰房子,这就是他的第一批藏品。
  之后,他最大的收获就是自那以后慢慢地喜欢上了油画,并逐渐进入中国的当代艺术领域,收藏的艺术门类也从架上绘画逐步拓展到了装置、雕塑等品类。曾梵志、刘小东、岳敏君等当代艺术明星的作品也都成为他的囊中之物。众多重要西方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也逐渐成为他的座上宾。
  经过多年在艺术堆里的亲身体验,他认为:“收藏开始的时候或许可能比较盲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就变得很重要,不能完全凭兴趣和喜欢去收藏,最终还是需要有一个明晰的思路。”
  因此,在收藏过程中,他通过与艺术家、策展人以及研究艺术史的朋友一起探讨和交流学习到了很多。他的另一个深刻体会就是看展览,比如各地的双年展以及画廊展览等都让他受益匪浅。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有机会到国外去看看各国知名美术馆的馆藏,那将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艺术成为商品并不为过,艺术品投资金融化也是必然趋势。在市场经济之下,一切皆有可能。但请不要做有钱的傻瓜。不要听别人的鼓吹,就动了附庸风雅的念头,胡乱花钱买一堆一文不值的所谓艺术品。
  要知道,越有名的艺术家作品就越有可能被仿冒。艺术品和一般商品的区别就在这里,它不是实用的,不像一件电器或其他物品,真假伪劣用一用便可得到检验。
  对艺术的眼光包含着长期的积累、训练、教养,等等。需要文化素养,需要悟性它不单是个口味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问题,一个需要努力进入并不断拓展的精神向度的问题。
  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这一点毋庸置疑。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只要我们现在开始理解艺术的真谛,开始学习如何欣赏它、鉴赏它,那么,在成为它的保护者、赞助者的同时,它也会给予我们精神上、物质上意想不到的回报。但是,逐“利”还是逐“丽”是艺术投资者们进行艺术品投资时需要学习的第一堂课。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艺术品价格全飙升 藏品泡沫何时灭 2011-05-09
· 中国艺术品收藏热度不减 2011-05-06
· 海内外艺术品拍卖公司纷至沓来 2011-04-29
· 两地艺术品春拍谁主沉浮 2011-04-29
· 中国艺术品市场成为新的资产类别 2011-04-29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日本震核危机”评估与我国供给型财政政策·[思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4个问题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