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报持有人一直是基金公司对外宣传的口号,而分红无疑是对这一口号最好的注脚。然而,对于很多基金而言,回报却真的成了一句口号。因为,分红已经成为基金持有人的奢望。统计数据显示,成立至今未分红的开放式股票型基金有近200家,其中三年内未分红的老基金亦不在少数。
基民被套 强烈要求分红
“我在2007年5月买了博时价值增长25万份,到现在亏了6万多元。我现在不知道怎么办?”股吧里,有网友控诉道。资料显示,博时价值增长最近半年的净值增长率为-6.38%,今年以来的增长率为-0.38%。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博时价值增长成立于2002年10月9日,历史上共分红七次,其最后一次分红是在2007年8月23日,此后至今,长达三年零八个多月未分过红。
这显然不是个例。
2007年6月15日发行申购至今,大成创新成长基金零分红,并一直处于整体亏损的状态。一位遭受损失的基民在论坛中诉苦说,“我持有大成创新三年多了,还一次红没分过,请经理给个说法”?在大成创新的基金吧里,一位基民发问。“三年前,我购买大成创新5万元,到现在一分钱都没得到,反而还亏近2万元,已经被深套在里面了。如果当初直接将5万元存入银行,这三年的利息都会稳赚不少。”另一位基民对于自己的选择后悔不已。
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从募集伊始至今,从未实施过分红的开放式基金逾200家,其中,剔除指数型、ETF和QDII的开放式基金共计184家从未分过红。而来自和讯网对391只开放式股票型基金自2007年1月初至今分红情况的统计资料显示,共有72只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只分红一次,199只开发式股票型基金的分红次数为零。
记者统计后发现,长达三四年不分红的基金队伍非常庞大,其中,成立三年以上却零分红的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就多达30家,如果加上债券等其他投资类型的开放式基金,其数量更是惊人。
分红两难 保净值是关键
与备受诟病的上市公司有钱不分当“铁公鸡”不同,基金成为“铁公基”更多的是无奈。
事实上,基金公司本身愿意分红,一方面可稳住既有的基民;此外,基金在分红后净值降低,可以吸引基民的申购意愿。不过,分红是建立在基金取得收益的基础上的,如果基金始终处于亏损水平,分红根本就无从谈起。如上述大成创新基金,基金成立至今糟糕的表现注定了基金的零分红。
“基金几年不分红肯定在投资管理上是有问题的,不是他们不想分,是没钱分,一分红净值就更难看了。”业内人士坦言。虽然不少基金频繁更换基金经理以挽回持有人,但效果并不理想。
部分业绩表现尚可的基金不分红也属无奈。目前,大盘震荡盘整,净值忽上忽下,一旦取得收益选择分红后多数基民更希望落袋为安,避免“坐电梯”。“在此情形下,一旦基金分红,相信很难见到红利再投资,而是落袋为安后的基民迅速出逃的局面了。”某私募人士一语道破天机。
基金缩水 或将面临清盘
更让人担心的是,无论是基金无红可分,还是有红不敢分,最终都有可能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随着净值的不长或下跌,基金持有人越来越少。而这一问题的最终结果就是,基金面临清盘风险。
根据我国基金有关法规的规定,在开放式基金合同生效后的存续期内,若连续60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或者连续60日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达不到100人的,则基金管理人在经证监会批准后有权宣布该基金终止。
天相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大部分基金公司份额有所下降,净赎回达到了1094.38亿份,净赎回比例达到4.69%。其中,17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总份额不足100亿份,6家基金公司份额不足50亿份。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小基金公司旗下业绩较差的基金在一季度遭遇大比例赎回后,份额已经不足2亿份,其中6只份额不足1亿份,最小的一只基金份额仅5317万份。基金濒临清盘边缘的危险,再次说明了基金提升自身理财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