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上证综指涨幅为4.27%,照理说,股指上涨,购买基金的人数会增多,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应该水涨船高。然而,一季度基金业整体净赎回1094亿份,净赎回比例达4.7%,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货币型、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基金等几大类基金均处于净赎回状态。在股指上涨之时出现此种情况,确实值得基金业警惕了。
2006年、2007年的两年超级大牛市,不仅吹大了A股市场的估值泡泡,更是催肥了中国基金业,使得年轻的基金业还没成熟,就迎来了爆发式的规模肥胖,最高时突破3万亿大关。但接下来的金融危机和震荡市,让基金业体验到了一口吃成个胖子后的消化不良。
即使在今年一季度股指上扬时,基金也仍然整体上遭遇到了净赎回。这一现象首先说明了中国基金业想要重返3万亿时代,必须改变以往靠天吃饭的模式,靠一轮牛市增大规模,熊市时再跌回去,实际上对整个行业的内涵式增长没有任何助益,何况像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毕竟不具有复制性。
实际上,如果不是在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中拼命进行净值归一等持续营销,基金业的资产管理规模应该早就跌破2万亿了。上一轮牛市中基金公司疯狂的持续营销,让不少投资者至今处于被套的境地,一些持有人索性“破罐子破摔”,被动持有基金静候解套。
和中国经济一样,基金业确实到了该转变发展方式的时候。以往的高速发展模式已如明日黄花,不复再来,新基金公司指望牛市来临规模大增只是一个愿望,找个优秀的基金经理提高投资业绩然后带动规模增长又是小概率事件。老基金公司除了华夏等持续领先外,大部分公司其实说到底也乏善可陈,上至基金公司高管,下至普通员工,很多都感到基金业到了一个停滞不前的十字路口,谁都不敢否认中国基金业的诱人增量空间,但是如何把这块蛋糕吃到嘴里,似乎谁都没有十足的把握和明晰的思路。反映在行业的具体运作上,便是方向感迷失,功利化、短视化盛行,始终不能得到持有人的信任。
因此,基金业需要变革,创造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为持有人带来稳定的回报,不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内斗上;基金公司的营销真正着眼于为持有人服务,而不是忽悠式的一锤子买卖;行业的人才能够沉淀下来,公募基金经理不再把持有人的血汗钱作为练兵场。总之一句话,基金业真正把持有人当做衣食父母,给持有人带来稳定的回报,基金业的资产管理规模才会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