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基金仓位见顶,似乎都预示着A股大跌的来临,基金仓位像是一个魔咒,当全行业信心满满之时,给人当头一棒。
4月18日,银河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基金仓位已达到罕见高位。4月19日,上证指数立刻以下跌1.91%回应。从历史数据来看,确实存在着基金仓位见顶,市场随即下跌的现象。
在这个现象背后,有基金现金头寸匮乏,市场缺少增量资金的原因,但基金背后的机构持有者才是施下魔咒的巫师,他们的短期逐利行为则是根本原因。在这些机构投资者减少权益类配置时,不但会抛售股票,还会赎回基金。赎回行为会造成基金短期内现金头寸紧张,从而被动提高仓位,甚至被动减持股票,市场的下跌会加剧机构投资人的恐慌,恶性循环之下,市场难以幸免。
根据银河证券的仓位监测数据,截至4月15日,股票型基金仓位已达91.3%,距离2007年9月出现的91.4%的历史峰值咫尺之遥。历史是否会重演不得而知,但有迹象表明,机构投资者已经做好了减持准备。
无奈的基金
历史数据一再证明了基金仓位魔咒的灵验。最明显的一次发生在2007年。据银河证券数据,2007年9月,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达到历史峰值91.4%,一般情况下,合同限制股票型基金的仓位最高为95%,这意味着股票型基金的现金头寸不到3.6%。2007年10月,上证指数攀升到6124点的历史峰值后,开始了长达13个月的大跌。整个2008年,选股几乎成为无用功,仓位最低者业绩最好。
从2009年开始,基金仓位再次具有参考价值。2009年以来的仓位数据显示,基金仓位的阶段性高点,与市场阶段性的峰值惊人地吻合。银河证券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股票型基金的仓位共有4次接近或超过90%,分别发生在2009年7月、2010年1月、2010年11月和2011年4月,前三次,上证指数均在一个月之内给出了回应:第一次,2009年8月4日,上证指数创出3478点的阶段峰值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下跌至2639点,跌幅24.10%;第二次,2009年11月24日,上证指数触及3361点后至今未曾超越,此后横盘震荡,2010年1月20日,上证指数跌幅2.93%,此后市场开始下跌,中间虽有小幅反弹,难改整体跌势,到2010年7月2日,最低曾达到2319点,整个周期跌幅30.99%;第三次,2010年11月11日,上证指数盘中触3186点后下跌,至2011年1月25日,上证指数跌至2661点,跌幅16.48%。
一家保险公司资产管理部的负责人在接受《证券市场周刊》采访时并不讳言,自己就是拿基金仓位做反向指标。由于工作需要,他日常与基金经理交流频繁,在大致掌握基金投资方向后,可以猜测出基金持仓的成本区间和可能抛售的价位。而基金的高仓位对他来说,意味着基金重仓股向上的动力减少,离场时机正当其时。
正是众多机构投资者的这种策略,使得基金仓位魔咒屡试不爽,并且一旦形成规律,想要打破预期并不容易。
机构投资者尤其是保险公司,一直以来都存在利用基金的高仓位“割韭菜”的投资策略。在基金处于高仓位的情况下,埋伏于基金重仓股中,另一方面进行基金申购,基金为维持原有仓位将继续买入重仓股,推高股价,此时机构投资者可以借机抛售基金重仓股获利。另一方面迅速赎回基金,基金为应对赎回,需抛售股票,使股票估值回归甚至低于安全边际点位,此时机构资金可借机买入,为下一阶段的循环做准备。在机构赎回基金的过程中,基金仓位攀升至峰值,并且在机构资金一致的卖压下,市场拐点出现,基金仓位魔咒就此形成。
基金仓位魔咒的另一个佐证是,基金阶段性的最低仓位均对应上证指数最低点。2009年以来,3次基金阶段性仓位低点分别出现在2009年10月,2010年6月,2011年1月,对照上证指数走势图,可以轻易看出,这些时间点均对应波段谷底。这些点位股票型基金的仓位多在70%多。这一现象同样透露着基金的无奈,市场下跌时,基金必须预备大量的现金头寸应对赎回。谨慎、观望的投资态度,以及持有人的赎回,都在影响基金行为。而此时正是机构投资者布局的好时机。上述保险公司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透露,在2009年10月基金仓位较低时,正是他们进行权益类资产配置的主要区间。
机构投资者新的绸缪
基金仓位新的历史峰值可能就要出现,这一次基金仓位魔咒是否再次灵验尚未可知。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次的情形与2007年9月相似之处颇多。
同样处于货币紧缩周期。2007年9月17日,央行年内第5次加息;2007年10月16日,央行年内第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基金仓位突破90%前的两周,央行完成了年内第2次加息、第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紧缩政策出台的密集程度很相似。2007年10月上证指数达到峰值后的两个月内,央行又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一次,来回收流动性。此次市场同样预期紧缩政策尚未终结,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在4月18日撰写的研究报告中认为,目前仍有25个基点的加息空间,且认为5月央行将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50个基点。
同时,基金经理们的市场观点也多有雷同。作为公募基金代表的华夏大盘基金经理王亚伟在2007年半年报里明确表达了对高估值的担忧,他认为,中国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已处于全球股市的高端,虽然资金仍然充裕,但随着QDII的放行以及私人股权投资的兴起,A股对投资性资金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长期而言,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有向下修正的压力。
相类似地,王亚伟在2010年度报告中表达了对市场中泡沫的忧虑。他认为,中小板和创业板已经存在明显的泡沫,这些板块面临回归压力。需要指出的是,他认同蓝筹股当前以及2011年下半年将显露出价值,这与2007年中段的市场判断有些许不同。
银河证券分析师刘志晶也认为,此次基金仓位魔咒不会重演,他的理由是目前的市场整体估值尤其是大盘蓝筹的估值与2007年有明显不同,目前的资产价格有安全边际。
不过,如果机构投资者按照以往惯例,抛出股票或者赎回基金,安全边际可能难以发挥作用,基金届时只能被动减仓。
有迹象表明,机构投资者似乎都已开始布局,新一轮的“割韭菜”随时都可能上演。公告数据显示,2010年6月底,中国人寿持基金金额656.06亿元,占投资资产比重为5.28%;2010年底,中国人寿持基金金额963.44亿元,占投资资产比重为7.21%。增持基金比例和数额均颇为明显,一方面这为中国人寿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权益类投资收益;另一方面,中国人寿已经具备了“割韭菜”的筹码。中国太保也在2010年下半年增持基金67.4亿元,增持幅度为37.20%。同样,各种渠道信息显示,部分保险公司和券商在2010年下半年均对基金有所增持。
目前市场相对的安全边际或许是打破魔咒的唯一机会,但是流动性如果一再收缩,基金可能仍难主宰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