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指站上3000点之后,多头最近一周又摆出一副就要发动总攻的架势。其中,作为先锋的银行股,不但在攻克3000点的战役里扮演了关键角色,更被多头们捧为市场的“希望之星”。
与此同时,多数分析师和投资机构也按捺不住内心深处的狂喜,忍不住喊打喊杀起来,巴不得马上就给银行股“拨乱反正”。据统计,短短几天之内,就有近200份极力唱多银行股的研报紧急出笼,其速度和数量,历史罕见。
殊不知,此时我们的市场,其实正处在经济复苏以来最为严峻的时刻,上又上不去,下又下不来,前途极其晦暗。其中原因,本报在最近曾多次研讨,今天我仅从银行股的角度说一说。
银行股的两张面孔
如果单纯从估值出发,银行股无疑是这个市场里的白衣天使。根据数据,当前银行整体市盈率在10倍以下,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为便宜的银行股。
从业绩增长的角度也可以看到银行股天使般的面孔。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年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接近35%,远远超出市场的预期。而据中金公司预计,今年一季度,16家上市银行仍将保持高增长,净利润有望同比增长26.5%。
数据堪称完美!如果按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作为万业之母的银行业,无疑将成为最为赚钱的行当,美好的未来似乎触手可及……
且慢!如果仔细分析银行股业绩的高增长源头,以及银行业本身面临的诸多问题,或许你将看到其魔鬼的一面。
2009年以来,在宽松政策的刺激之下,银行开始疯狂放贷,其核心资本充足率一度被放到低于监管红线的地步,2010年不得不通过再融资以补充资本金,放贷狂潮因此又得以延续,业绩也随之出现了持续的高增长。
但是,这种“放贷—再融资—再放贷”以获取高增长的循环,在货币宽松的时候尚可维系,当政策紧缩之际,这种只求规模的增长模式就难以持续了。
而且,随着监管机构对信贷控制的加码,前两年疯狂放贷的恶果必将次第显现,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出现下降甚至见顶将是大概率事件。最新消息显示,监管层将自6月起对商业银行的月度日均存贷比进行监测,而此前不久,针对地方平台贷款的风险,监管层已连发两次通知要求进行全面清理。对于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方房地产而言,也可能将面临更为严厉的调控。
此外,对于主要依靠规模和利差赚钱的银行,还将面临利率市场化的巨大挑战,其风险管理能力也亟须提高。但目前我并不认为它们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齐鲁银行”一案暴露出来的内控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如果放到金融开放的全球背景下考察,目前银行在政府保护下所获得的这种竞争力尤其值得怀疑。
更为重要的是,在过去两年的信贷狂潮中,我们始终看不到银行在创新和转型方面有任何实质性的进步,“官僚化”的色彩倒是更加浓厚了。这种“官僚化”不但体现在人事安排上,更体现在了业务方面,它们挑肥拣瘦,只愿为国企服务,不愿俯身民企。因为在它们看来:不管是银行的钱,还是国企的资产,反正都是国家的,出了事大不了也是内部问题,比较容易处理,而如果贷给民企,不但比较麻烦,一旦出事那可是大事。如此“官僚化”,不但会将国企的风险转化为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其更可怕之处还在于,它会将很多风险隐藏起来,不到危机发生时刻,人们往往意识不到危机已经来临。
机构误判政策深陷其中
对于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我相信重仓银行的机构们是心知肚明的。但为什么它们仍然在持续加仓银行股,并公开表示极度看好?
显然,所谓“低估值”的解释力是远远不够的,所谓“业绩持续增长”同样也是站不住脚的。
在我看来,机构们之所以对银行股趋之若鹜,一种可能的原因是,这些机构在第一季度时对政策方向作了错误的判断,以为政府在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就会对投资和信贷有所放松,但没想到最近的调控态度变得更坚决了,中央层面不但认识到“住房问题已影响全局”、
“通胀形势可能被低估”,而且还表示“信贷控制要日趋严格”——这一变数虽然起于政治考量,但根本还是源自经济自身。
增配银行股的第二个原因,可能是机构们出于避险防御的需要。客观地讲,在当前的A股市场,银行无疑是最佳的防御避险品种:市盈率低,流动性好,安全系数高。而且对于很多大机构而言,配置银行股一般不会犯什么大错,即便出了点问题,也有理由向“上面”交代,至少可以说得过去,对自己的前途也不会产生影响。
此外,可能还存在第三种情况——重仓机构已经深陷其中。查阅各大机构及相关银行股最近两年的季报、年报,从大型基金到各种险资,差不多从2009年第四季度甚至更早就开始买入银行股了,然后逐季加仓配置银行股,直到最近,仍在疯狂买入。
仅以工行为例,其2011年第一季报显示,生命人寿以3亿股股数,成为新进的第八大股东,安邦财产则以2.39亿股位居新科第九。而在此前就已入驻工行的中国人寿也在逐季加仓,今年一季度又加了近2500万股。中国平安更是不甘落后,于今年一季度出资30亿元,加仓7.36亿股,一举夺得工行第三大股东宝座,仅次于中央汇金和财政部。
除了险资之外,华夏、易方达、博时等大型基金也出手阔绰。仅以华夏王亚伟为例,其治下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这两只基金,从2009年四季度就开始买入银行股,其中的重仓股交通银行,从2009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第四季度,王亚伟几乎一直在进行加仓操作。目前,王亚伟持有的银行股市值应在17亿元以上,占其基金净值比已经超过15%。而整个华夏基金持有银行股的比例并不是基金中最高的。
奇怪的是,在这些机构不断加仓的过程中,银行股并没有出现一次像样的行情,两年来,其走势一如僵尸,蹦几下,又会倒下来。如果从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买入银行股起计算,凡是持有银行股的机构,在银行股上并没有赚到什么钱,即便不考虑资金的时间成本,绝大多数仍处于浮亏状态。
投入如此巨资,且长时间处于浮亏之中,这使得重仓银行股的机构在目前已经进退两难:卖吧,将在报表里体现为亏损,而谁又来接呢;拉吧,又担心别的机构乘机把筹码扔出来,几番考量,最终形成机构与机构之间的这种奇特博弈,以致谁都不敢贸然采取行动。
既然动弹不得,权且抱团取暖,并以低估值的名义,吸引场外资金入场,一起发力将银行股做上去,应该说这不失为目前最好的办法。但市场是无情的,几个回合下来,并未见到有多少增量资金进场,出逃者倒是开始增多。据统计,上周的前三个交易日,市场累计净流出高达96亿元。
因为场外资金并非傻瓜,它们会问:银行股既然估值这么低,但为何两年了始终涨不起来?难道真的在等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