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三只新股登陆创业板,其中舒泰神出现破发,相比发行价跌幅为5.01%。本周以来,中小板、创业板共有7家公司挂牌,其中4只上市首日出现了破发。中小盘股仍延续此前的弱势格局。一些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在业绩增速无明显优势、扩容速度不减等因素下,中小盘股弱势格局短期仍将持续,但下跌空间已经有限,或迎来中期建仓机会。
破发潮再度出现
今年1月初,中小板、创业板公司出现破发潮。最近两周,中小板、创业板公司再度出现集中破发。4月15日,聚龙股份、聚光科技、舒泰神三只新股登陆创业板,舒泰神出现破发,跌幅为5.01%,而聚龙股份的涨幅为16.18%,聚光科技则为7.2%。于4月12日登陆中小板的四只新股步森股份、贝因美、德力股份和宁基股份,其中三只也在上市首日出现破发。上周,四只登陆创业板的新股中,也有三只当日出现破发。
弱势格局下,本周创业板指数仍围绕千点大关震荡。创业板指数自4月6日盘中创下3月下跌以来的最低点992.31点后,一度展开小幅反弹,但幅度并不大。截至4月15日收盘,创业板指数收于1010.06点,相比上周五略有下跌。中小板指数也延续了类似走势。4月13日盘中创下本轮调整以来的新低,跌至6359.51点。截至4月15日,中小板指数收于6433.8点,相比上周五也略有下跌。
Wind数据显示,本周出现下跌的创业板公司达152家,其中星河生物跌幅最大,达11.5%,万顺股份跌幅也超过10%。跌幅在5%以上的股票共有28只。乐视网则以16.6%的涨幅排名第一,机器人以超过10%的涨幅排名第二,共有6只股票涨幅超过5%。
中小板公司本周出现下跌的共有359家,于4月12日才挂牌上市的步森股份跌幅最大,达16.1%,西部材料跌幅也超10%,共有58家公司跌幅超5%。相比之下,有一批中小板公司周涨幅相当大。排名第一的华锐铸钢上涨幅度达到33%,紫鑫药业、黑猫股份的涨幅均超20%,联合化工等16只股票涨幅均超10%,共计48只中小板股涨幅超过5%。
发行市盈率不断下降
不仅中小板、创业板出现破发,就连一些次新股也出现破发。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共有53家创业板公司股价(后复权)出现破发,其中朗科科技、恒信移动跌幅超30%,梅泰诺、南都电源、宁波GQY以及中青宝跌幅都超20%。在这些公司中,有26家于今年挂牌上市,其中14家更是今年3月才挂牌上市的。中小板公司则有56家出现破发。兆驰股份以24.4%的跌幅排名第一,浩宁达等7家公司跌幅超15%。在这些破发的公司里有15家于今年挂牌上市,其中6家于今年3月挂牌。
今年1月初破发潮伴随着发行市盈率“高烧”。如创业板1月份大面积破发,其去年12月发行的公司平均首发市盈率(摊薄)达到89.5倍,而此次破发之前,创业板公司首发市盈率已经大幅降低。wind数据显示,2月创业板首发市盈率平均为62.67倍,3月则为64.78倍。中小板的新股市盈率也在逐步下降,去年12月其首发市盈率平均为65.3倍,今年1月则为64.27倍,2月降至53.9倍,3月已低至46.8倍。
中原证券分析报告指出,最近一段时间中小板、创业板走势弱于主板,主要原因是主板业绩的大幅上涨,中小板创业板业绩增速相比主板无明显优势而估值高,从而引发调整压力。此外,板块扩容节奏的加快以及新三板即将推出,也是小盘股近期调整的原因。
或迎来中期建仓机会
对小盘股的持续调整,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或许将迎来机会。
“目前中小板创业板公司弱势格局还将持续,但五月以后,小市值公司或将先集体反弹然后股价分化上涨,很多公司将继续创出新高并提前反映出经济复苏增强的状态”,中邮证券分析师程毅敏表示,当复苏周期确认并趋势加强的时候,市场通常会出现两个特征,一是大市值公司逐步抬高并封杀低价;二是小市值公司逐步拓展高价格。
他认为,投资中小公司把握其时点很重要。从历史来看,当PPI和CPI呈“双高”时,将面临政府严厉的调控,而中小公司往往是细分行业龙头,他们的显著特征就是产品线单一,业绩将显著受压于调控。从目前披露的2010年年报来看,不少公司均表现出这一特点。虽然小公司的看点在于成长性,但当其业绩降幅高于市场预期时,市场往往会因为悲观情绪而忽视其成长性。只有当数据再次反映出中小公司的业绩增速回升,并普遍快于大公司业绩增速时,市场才会修复之前的偏差,所以现阶段小市值公司的弱势格局还将持续。
在2011年一季报公布后,投资者考察中小公司业绩的重要时点应是三季报,其次才是半年报。首先,往往三季报能更好地反映公司全年业绩;其次,今年6月市场的关注焦点将是美国是否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市场更关注流动性而对业绩估值不敏感;再则,中小企业对能源缺口比较敏感,而年中往往是能源缺口阶段,对中小企业有压制作用,所以投资者应侧重三季报而非中报。
西部证券分析报告指出,经过前期连续杀跌后,创业板做空动能已得到有效释放,目前止跌企稳迹象较为明显。中期而言,创业板的大部分公司都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设备制造、新材料、环保等新兴产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