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4年改扩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3月份免费面向全世界开放以来,每天接待数千人参观。统计数据显示,免费开放使参观博物馆的观众数量明显增加。有些省份的博物馆自陆续开放的3年间,观众增量达到免费开放前的数倍。这些场馆是否能适应由此带来的入馆参观人流与人群变化?它们的文化传播、社会教育功能实现得如何?
“金字塔”型讲解团队带你走进“社会大学”
2008年,中国财政部组织力量对全国各博物馆门票收入和年度运营经费情况进行核查并设立了免费开放专项补助资金。
2008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共计拨付52亿元,地方财政在这方面投入的配套经费达到10多亿元。这项由政府“埋单”,从上至下推动的政策带来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这让许多一辈子从未走进博物馆的人迈进了博物馆的大门。
包括北京在内的博物馆参观人数一直不断攀升,并在参观者结构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外地观众从原来的少数变为现在的“半壁江山”,社会低收入群体开始大量走进博物馆,未成年人的群体也在不断增加。
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已经演变为一所综合型的“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学费是免费的、课堂是生动的、气氛是活跃的、知识是无穷的。在这里没有毕业生,走进博物馆的人都成为了终身学子。
陕西历史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朱铭介绍,为了满足免费开放后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参观需求,他们的讲解词有3个不同的版本,分别针对儿童、青少年与成年人,并构建了一个由志愿者、大学生、正式在编员工与专家组成的“金字塔”型讲解员队伍。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丁福利透露,针对中小学生观众,他们建立了由160多名志愿者组成的小讲解员队伍,这些志愿者大的十五六岁,小的只有七八岁。
展览进社区出国门促进文化外交
“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越来越显现,这一点已经成为博物界与教育界的共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说。
“学生中流传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绍兴鲁迅纪念馆馆长陈勤说。中学语文课本共收录了10多篇鲁迅的文章,且都是重点文章,但鲁迅文章中不好领会的地方比较多。“带学生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将之变成理解鲁迅的‘第二课堂’,很多文章中不好领会的地方便迎刃而解了。”
许多省区市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将博物馆全面纳入学校的教育计划,通过《成长记录手册》详细记载学生参观博物馆的过程。近3年,杭州市属博物馆接待中小学生超过200万人次。
许多博物馆还尝试着把自己的展览送进社区、厂矿、农村、兵营,让更多观众直观地认知和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博物馆除了服务社会、行使教育职能之外,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文化交流与研究。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博物馆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配合国家和北京市的重要外宣活动,引进了《公平的竞争——古希腊竞技精神》、《大英博物馆之250年藏品展》等一批国外优秀展览,赴英国、希腊等地举办了《帝王之都——北京文物珍宝展》、《中国长城文化展》、《北京城市图片展》等专题展览,充分展示了“人文北京”的独特魅力,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从“看热闹”到“品文化”免费开放面临新问题
万事开头难。在免费开放的初期,我们看到了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一家博物馆的负责人坦诚地说,在博物馆人流量高峰期,难免出现大人看文物,小孩看屁股的现象。
有时出现的场景更是让人哭笑不得,文化素质高的看字画,拾荒者拾矿泉水瓶,夏天成为附近社区居民的乘凉处、冬天便是个别拾荒者与流浪汉避风港的情况也无法避免。
随之而来的便是大大小小的问题凸显出来,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其实不仅仅关系到财政经费问题,更关键的是由此带来管理上的难题。
春节期间福建省博物院“试水”免费开放,却遭遇了“受伤”的尴尬。福建省博物院春节期间试行免费开放,仅仅几天就接待游客近8万人次,因参观人数过多导致自然馆内一些藏品受损。这种情况在各大博物馆并不少见,显然在追求文明的同时,博物馆也付出了代价。
另有业界人士指出,免费开放以后,要让前来“看热闹”的观众真正转变成“品文化”的观众,这样才能起到博物馆的作用。
一些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表示,面对免费开放,不光是把门打开就完事,还要考虑更多的服务细节。
董保华说,过去在一些地方,博物馆是一个安置人的地方,现在免费开放以后,博物馆的文化、文明成果能不能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共享?以前是缺少钱,博物馆基础设施差,眼下不少博物馆的硬件已经是鸟枪换炮,馆员素质提升等软件建设又如何与时俱进?这些都是博物馆免费开放面临的新课题。